馬恐鳴
一
語文是一門語言的學科,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是朗讀。古人非常重視朗讀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讀”不是一種單一、機械的行為,教師引導得法,便可令學生常讀常新、百讀不厭。待讀出趣味,便會怡然自得,醉在其中。有了這種讀的興趣,還愁學生不喜歡這門課嗎?
但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尤其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朗讀的現象。迫于課堂教學的壓力,語文教學正在走向“只講不讀”、“思而不讀”的畸形之路。
1.讀音不準,句讀不分。
朗讀過程中常出現語音、邏輯停頓的錯誤。有一部分原因是地域因素造成的,如前后鼻音不分,邊音和鼻音分不開,這個問題在西北地區是很普遍的。但更多的是缺少正確的練習,如把“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冰心,《笑》)(正確讀法“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錯讀為:“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
2.姿態別扭,情感把握不清。
主要是學生朗讀時聲音又細又低,神態扭扭捏捏,不自然。這種朗讀容易造成笑場,會削弱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學生在高中有相當數量。當然,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讀,也就不能進行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
二
很多學生因為課堂教學枯燥而慢慢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甚至很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不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說不到要點上。所以我認為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朗讀,可以通過聲音的媒介使文章內容立體化,形象化。朗讀還可以通過聲音觸動心靈琴弦,讓我們在思想上達到共鳴。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1.讀要貫穿始終。
讀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是“說”的準備,是“寫”的基礎。要內化語言,首先就要加強讀的訓練。初步接觸一篇課文,要求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時就需要學生把課文初讀一遍,通過學生的讀對課文有大概了解。而且對學生提出簡單的要求,讓他們帶著任務讀,通過讀獲得收獲。
2.采取多種形式的讀。
朗讀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如教師范讀,學生輪讀、領讀、自由讀、默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等。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內容,教學的過程來選擇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參與并展示其能力。如感知階段的“通讀”多采用自由讀的形式,這樣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課文,做到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接著可以采用指名讀、分段讀和同桌接讀的形式,做到全文的感知,讀通讀順。在“通讀”之后,就要進入深入階段的“擇點讀”和悟情階段的“改變形式讀”。
3.創設情境,激發朗讀興趣。
高中學生由于課業緊,學習壓力大,對朗讀重視不夠等原因,對朗讀,對學習無興趣可談。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堂聲情并茂、娓娓動聽的朗讀課,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充滿情趣,給人一種藝術的氛圍。學習相關篇目時,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選取名家的朗讀視屏,讓學生聽讀感受名家朗讀的風采,再給予一些特定的指導,讓他們跟著朗讀,循序漸進,一定會有很好的進步。正所謂“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如有可能,老師可以親自泛讀,給學生一種現場感,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平時也可以加大朗讀的力度,通過組織朗讀比賽,情景朗讀等方式,給他們創造一個可以展示的平臺,點燃他們的朗讀熱情。
總之,要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提高朗讀能力。朗讀很重要,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語文。
三
對于高中生,朗讀有以下作用。
1.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語言方面都經過千錘百煉。文學語言用詞追求立體感,分寸感,句式講究節奏美,整齊美,文學語言是藝術語言,可以說是“一字傳神”,甚至“不著一字,盡著風流”。可是,只有讀,才能領會文章的神韻,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讀我們就品味不出詩歌和諧的韻律,鮮明的節奏,豐富的內涵,體會不出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再現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現不出戲劇角色的個性,更感受不出詩人們那如山洪般爆發的激情。所以,朗讀很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
2.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朗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還容易讓學生在朗讀時間中得到語感。葉圣陶曾說過:“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自己寫了東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順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而語感的培養對于語言的學科是至關重要的,學生通過不斷地朗讀積累起來的語感,比起費勁地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的語法知識,在實踐運用中更得心應手,還減輕了學業負擔。語感對于檢查語病,改正語言不通、拗口、邏輯不嚴密等問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樣,學生在讀文句的時候可以很快地找出錯誤,當然在寫作時也可以避免一些句法錯誤,真是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要從朗讀抓起,讓學生輕松自如地學習這門課程,告別枯燥無味的課堂,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朗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