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魏曉微
摘要: 本文以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為調查對象,以“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內容和運行全過程為研究對象,以實證研究方法為主,就“體系”的現狀與改革,對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廣泛了解居民的反映;再輔以文獻、訪談、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與思考,以明確的數據說明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實施中的成績與不足。同時,通過征求專家的意見,對“體系”在建構及運行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存在的不足進行全面的剖析,并提出合理的針對性建議,為其改革與發展提供對策。
關鍵詞: 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調查研究
全民健身事業在我國體育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關系到人民體質的增強、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是文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將建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到2010年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也成為當今研究的一個主題。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占貴州省總人口的38.7%,總計1485萬人。因此本研究選擇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現狀研究論題,研究目的在于促使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國民體質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促進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得以完善,進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群眾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1.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居民為調查對象,以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內容和運行過程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通過相關的訪問,確定了調查問卷的基本框架。召開了由5位專家組成的小型座談會,就問卷的內容和結構進行了研討,刪除了一些與研究無關的問題。對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居民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178份,有效問卷167份,有效率為83.5%。同時對貴州省民族地區地(州)、縣(區)體育局及民族事務宗教局、文化局、旅游局等單位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86份,經檢驗剔除無效問卷7份,有效問卷79份,有效率為79%。通過調查及田野實證了解當前建設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過程中的基本情況。
2.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調查結果與分析
2.1對抽樣調查94名研究對象的統計分析。
2011年8月22號至10月20號分別對貴州省黔西南、銅仁、畢節、六盤水、黔東南、貴陽市體育局領導,以及大眾健身人群進行了抽樣調查,具有代表性的94名研究對象的調查數據統計如下:
2.2健身理論指導系統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2.2.1政策法規
《體育法》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政策及法規的頒布是保證全民健身在整個體育工作中的地位的基礎。調查發現,選擇知道《體育法》的有12.0%;知道《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有24.6%;兩者都知道的有39.5%;綜合起來對于政策有了解的人數比例有76.0%,約占整體的四分之三;兩者都不知道的有24.0%,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對此毫無了解。
因此,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在未來的“體系”建設與運行中,除了一方面應深化政策法規的改革與發展,繼續細化充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內容,將之豐富為符合新時期全民健身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全民健身計劃》外,另一方面應當重視對于政策法規的普及與宣傳。
2.2.2全民健身計劃了解情況
全民健身計劃推行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知道且了解全部內容的占8.4%;知道且了解部分內容的占40.1%;知道但不了解的占40.7%;回答完全不知道的占10.8%,這說明我國推行全民健身計劃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要看到依然存在不足,對于計劃內容不了解的人數比例合計51.5%,知道且了解全部內容的人數僅占8.4%,約為整體人數的十二分之一。因此,應繼續加大對計劃內容的宣傳力度。
2.2.3體育健身意識培養現狀
體育健身意識的養成指數是衡量理論指導系統建設成效的主要參考指標。本研究以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健身的重要性認識為指標,從這里可以看到,有92.2%的人認識到了體育健身的重要性,并且將之置于一個較高的位置,只有7.8%的人對于健身的重要性感覺無所謂或者一般。這說明了全民健身事業是關乎人民群眾自身的切實需要的事業,同時也可以看到全民健身事業具有良好的基礎。態度決定行為,因此,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當前體育意識頗為樂觀。
2.3健身活動服務系統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2.3.1體育健身場地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受健身活動服務系統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課題組成員2011年8月20號對貴州省黔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廣場健身的群眾及體育文化局的領導做了問卷及訪談。文體局有資料統計,上級撥款每年至少有30萬其中共有25萬建設場地,5萬再配給相關器材。以下是黔西南2006年—2011年場地分配情況。
以上場地一般要求修建在農村學校及鄉村運動廣場,場地可以達到充分利用,參與的人群較多,場地利用率較高。但是調查中發現仍有部分未建學校及廣場的場地利用率較低,堆放了一些民用垃圾、雜物及曬的衣物,沒有合理地利用場地。
2011年9月—10月對六盤水、銅仁、畢節等地的調研統計分析顯示:以上地區健身活動的宣傳、咨詢、技能傳授、器械租賃、活動中介等服務產品相對欠缺,有效供給相對匱乏。加之農村鄉(鎮)的財政比較困難,在保障享有基本體育公共服務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當中,80%的鄉(鎮)體育經費只是臨時性地東拼西湊,地方財政并沒有專項支付,在惠及體育服務權益上,建立必要州、縣(鄉)鎮(村)的群眾體育組織只是形同虛設,保障農村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差而且簡陋,體育主管部門所起的作用、行政權限和使用經費非常有限,導致全民服務系統不完善,少數民族群眾在享有基本的體育服務權益方面舉步維艱。
2.3.2健身活動組織現狀與相應管理政策制定的現狀調查分析
從調查結果分析得出,有46.7%的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內并沒有健身活動的組織;達到2次以上的比例合計僅有36.6%。《綱要》提出的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中針對社區提出:“提供一處以上體育活動場地,每年組織二次社區范圍的體育健身活動,建立一支體育指導員隊伍。”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達到目標中提出的“二次社區范圍的體育健身活動”的比例僅有36.6%,結果顯示社區中對于活動的組織現狀很不理想。目前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全民健身活動仍缺乏統籌規劃和必要的管理措施。社團的組織形態和職能均缺乏必要的法規制度加以保障和規范;主管部門應思考如何尋求有效的制約措施。考慮到實際情況,應該以現有法律、法規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相應法規。只有這樣才能推進高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全民健身的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
3.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系統建設的對策
3.1提供政策法規援助,建立表彰機制。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離不開群眾體育政策法規的援助、科學宣傳和評估表彰工作。該體系的建設應該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體育法》《黨的重要文獻》《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為法律基礎,提供政策法規的支持力度,以國家資助西部貧困地區建設縣、鄉宣傳文化中心為契機,結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組織實施的“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文化部組織實施的“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廣電總局組織實施的“村村通工程”,發揮這些項目和設施的示范與折射作用,運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各種宣傳形式和手段進行富有成效的宣傳與鼓動,開辟或擴大全民健身方面的專欄、專題,評選精品健身工程,形成“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表彰先進、重在建設”的全民健身活動評估表彰機制,實現評估表彰體系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3.2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各方面為補充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奠定其建設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政治和文化,它們制約著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方向、規模、速度和水平。目前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提供給全民健身活動的支撐力還很薄弱。要實施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各方面為補充的多元化融資渠道,注重場地設施的建設。
3.3完善組織管理。
在由政府職能部門、宗教事務、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負責人組成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領導小組的基礎上,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要成立地(州)、縣(區)、鄉(鎮)全民健身群眾組織,其宗旨擔負起發展當地群眾體育事業的責任,將群眾體育工作由部門性工作提升為政府性工作,由體育部門專職工作轉化為全社會、全民族共同的事業,強化對群眾體育事業的領導力量和領導力度。并以各體育協會為輔,積極聯系社區、鄉(村)群眾體育組織,形成以健身運動項目為主線,以街道、鄉村站點為基礎,以學校、社區、鄉鎮為重點,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骨干,以自愿參加為原則,以非營利性為主體,以不同階層的人群參與為特點,以社會化為方向的群眾體育組織,最終構建市、縣呼應,獨立運作,上下交流,橫向聯系,覆蓋面廣,包容量大的群眾體育組織網絡,形成政府對少數民族群眾體質健康水平負總責、負主責的格局。
3.4將民族文化項目融入到全民健身項目中。
將民族文化的基因融入到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當中,不但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增強了民族凝聚力,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社會文化生活,鑄造了西北特色的全民健身工程。如“騎馬”、“射箭”、“摔跤”、“民族舞蹈”等項目是開拓全民健身工程的寶貴資源,此類活動可以促使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區域的人們對各類體育活動產生強烈興趣,積極引導群眾開展科學、健康、文明的健身活動,用健康向上的健身活動占領群眾體育文化陣地。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綱要》[Z].1995.6.
[2]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3]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5:75.
[4]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國際大眾體育現狀及發展趨勢[M].內部發行,2001.1.
[5]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2.
[6]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L].國家體育總局,2000.12.
[7]董新光.對全民健身體系基本涵義、特征和架構的討論[N].中國體育報,2003.5:29(7).
[8]裴立新,周蘭君,周結友.全民健身體系若干問題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4.9:49-52.
[9]續川.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J].體育文化導刊,2006.5:6-8.
[10]徐煥新,董新光.構建群眾性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中社會弱勢群體問題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4:1-5.
貴州省民委、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少數民族體育人類學研究中心專項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