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一步明確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從國家以及我省出臺的今后十年的發展規劃來看,普通高中在經過20年左右的數量化和規模化發展之后,已歷史性地全面進入集約化、質量化的發展軌道,而高質量的普通高中教育不能再是呆板的千篇一律、同質化的發展,應該是生動的富有個性、各具特色的競爭。“普通高中特色建設工程”的實施,為江蘇普通高中創造了“二次發展”的轉型期和機遇期,尤其為那些歷史相對短暫、基礎相對薄弱的新興學校重新定位、實施錯位發展并實現有效超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機會。可以預見,在下一個十年乃至更長的時期,“特色建設”將會成為我省普通高中發展的“主旋律”。
如果撇開宏觀政策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的因素,僅從“普通高中在學校特色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為”這一微觀層面來分析,我們認為,需要思考和經營“五個過程”,概括起來十六個字:“端正觀點、科學定位、立體拔高、及時遷移、品牌外顯”。筆者擬以所在學校十年來特色品牌建設的實踐為例,為此注腳。
一、端正觀點
端正觀點就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和價值觀,為學校的特色建設和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前提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有人說,當下素質教育最大的阻力可能發生在普通高中,其主要原因在于高中與萬眾矚目的高考直接“接軌”,一些所謂的“主流人群”將成功的高中教育單純地與高考升學率掛鉤,把高中的教育質量等同于高考的質量,把教育的價值等同于高考多出成績、多培養名牌大學生。這就是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所堅持的教育質量觀和價值觀,這也是目前我國普通高中發展過程中同質化傾向比較嚴重的主因。高中的學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中學校同樣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學校,必然導致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從很大程度上已經阻礙了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影響到學生的多元化培養。因此,追求特色建設和發展的學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必須認可并堅守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質量觀和價值觀,培養目標從單純培養社會精英轉變為培養各行業的建設者。只有這樣,我們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才能理直氣壯、聚精會神地談特色、創特色和發展特色。從我省剛剛公布的首批31家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學校的申報創建情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特色建設與學校的高考業績、教育質量以及社會地位不但不相矛盾,而且能夠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年輕的省四星級普通高中,通過立足于現實的校情和生情,研究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和發展的可能性,提出了“為成功而教育”的辦學理念和“錯位發展,特色競爭,做最好的自己”的發展戰略,把向高等院校輸送優秀的可造之材和為當地培養高素質的好市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為生—為人—為才”各有側重的階段性目標培養,張弛有度,內外兼修,架設多元化發展的立交橋,使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盡管學生的文化基礎和教育資源均相對弱勢,但經過十年的不斷摸索,在特色建設和發展方面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嘗試,社會聲譽和品牌形象快速提升。
二、科學定位
科學定位就是本著針對性和前瞻性的原則,尋找突破口,挖掘增長點,為學校的特色建設和發展培植支撐點。
哲學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兩所完全一樣的學校。每一所學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發展背景、地域特點、歷史文化和傳統優勢,有的是具有深厚歷史淵源的名牌老校,有的是剛剛成立或轉型的年輕新校,有的是硬件實力雄厚的城區強校,也有的是以學風樸實見長的鄉村學校……幾乎每一個學校的發展起點、發展資源都不可能相同,這些就為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建設和發展創造了肥沃的土壤。所以“科學定位”是打造學校特色的關鍵,只有定位準確了,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風附會。
筆者所在的高中前身是一所歷史悠久的中等師范學校,她留下了藝術教育和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優質師資,他(她)們中有省美術家或音樂家協會會員,有市級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有獲得碩士學位的國家級心理咨詢師,這是當時市內甚至省內其他同類學校所無法比擬的地方,我們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與眾不同的特點并把它聚集和凸顯出來,率先創辦了“藝術實驗班”,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以滿足當今學生在未來發展中對藝術修養和健康心理的需求。經過精心地呵護培育,這兩個當初并不起眼的特點穩步成長、不斷壯大并形成優勢,今天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本區域內被充分認可的學校辦學特色。
三、立體拔高
立體拔高就是將辦學特色不斷堅持、提煉和放大,不僅要反映在知識層面上,更應上升到人格層面,服務于培養人的素質這一核心目標。
社會上往往有一種把辦學特色簡單化與功利化的傾向,例如在某項工作上做得稍好一些就被冠之以特色,諸如將藝術、體育、外語等特長生培養等同于學校特色。其實特色的形成是一個量的積累和質的優化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揚棄與厚積薄發的過程,要能折射教育思想,體現辦學理念。比如,有不少學校期望打造藝術教育的辦學特色,那就應該認識到通過藝術教育不僅僅是讓部分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掌握并提升藝術知識和技能,還必須能達到通過滲透美育,營造校園的藝術氛圍,提高全體師生發現美、欣賞美、追求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素養和情操,并以此發散到學生的為學、為事、為人過程中去。筆者所在學校的藝術教育經過十年的積淀和發展,在當初率先開設“藝術實驗班”的基礎上,相繼成立了民樂隊、合唱隊、舞蹈隊、攝影社等眾多學生藝術社團,后又組建了市內首家學生藝術團,每年定期開展全員化參與的文化藝術節活動,在進行專業性的藝術特長培養的同時大力開展群眾性的藝術普及教育,形成了“美的喚醒+美的體驗+美的使者”的藝術教育模式,先后有500多名普通學生由于不斷濃厚的藝術志趣而加入藝術專業培養的隊伍,最終順利進入藝術殿堂深造。一串串閃光的成績使學校獲得“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的榮譽。
四、及時遷移
及時遷移就是發揮辦學特色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利用業已形成的亮點和長項去拉動德育、智育等方面的短項,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共同發展。
其實,打造特色并非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只是通過特色建設的這些手段和途徑使校本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及人文性的校園生態環境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得更加緊密,從而使學生學習得更有效、生活得更自信、成長得更健康。由此可見,特色有必要打破“本我”的局限而實現“超我”的轉身和遷移,必須以自身的亮點帶來更廣闊地區的光明。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德育常規管理上追求精、細、實,主要通過細致規范的常規管理、典型性的道理教育、溫馨化的心靈溝通、震撼性的主題活動來激發學生在興趣、習慣、動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進而推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果等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展現和發揮。同時,又從德育領域滲透到行政管理、教學管理、服務保障等其他領域,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逐步形成了全校性、全方位的精細化管理特色。可見,辦學特色的建設不是簡單地為學校增加一個招牌,其根本目的是豐富學校素質教育的內涵,為師生的發展搭建寬廣平臺,為學校的發展開辟新的渠道。
五、品牌外顯
品牌外顯就是通過進一步積淀和穩定發展,從“特色”走向“特色化”,成為具有一定表現載體和社會反響的學校品牌。首先,在校園建筑規劃和景點布置上將特色具體物化,使人感受到獨特的環境和氛圍;其次,在行為上要營造獨特的校園文化和學校精神,使人領略到師生群體相應的人文修養和情操;第三,在思想上要推動師生形成獨特的人生追求,做一個健康的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人;同時,在外部影響上能產生較強的同類示范性和社會認同感。
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了營造藝術教育的氛圍建造了“樂正樓”(取自孔子語“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設有畫室、琴房、舞蹈廳、演藝廳等專用場所,師生的藝術作品、重大藝術競賽獲獎的圖片在教學區、辦公區和宣傳櫥窗展示,定期收藏的師生優秀作品還作為學校的禮品饋贈來賓……走進校園便能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為了創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我校開辟了“心樂園”專用場所,沙盤游戲室、輕松驛站、團體輔導室、心靈訪談室,為師生提供專業性的外部條件;同時“心靈陽光工作坊”教師志愿隊、“同伴咨詢員”學生小分隊、“親子互助”家長小組三支普及型的骨干隊伍經常在此開展活動,市電視臺“心靈相約”外景地也設在這里……加上假山、水榭、綠茵的雅致環境,讓人倍感溫馨寧靜。如今,品牌化的藝術教育、普及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細化的學校管理讓這里的老師和學生能時時展現出陽光的心態、高雅的藝術修養和精致規范的行事原則,這些相對特質化的群體面貌和風格贏得了良好的外部評價,成為市民熱議的對象和兄弟學校研究借鑒的典范。在正面輿情的支持下,學校的特色品牌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并能走出校門,輻射周邊,社會美譽度不斷增強。
有特色才會出眾,特色鮮明才能有競爭力。學校的發展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有方向、顯個性,才會有魅力、展活力,才會把握主動、率先發展、形成優勢、鑄就品牌,才能由“特”而“優”,由“優”到“強”。因此,特色建設和發展是普通高中興校、立校和強校的必由之路和應有作為。
(殷敦新,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