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備課作為語文教師的一種日常工作,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三個方面:備課形式的變化、關注對象的變化、閱讀視野的變化。
一、備課形式的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備課的形式可歸納成以下幾種:
1.博客備課
這是一種借助網絡的互動性、靈活性、民主性而開展的教師群體交流備課形式。博客備課既可以是以教研組的形式建設,也可以以教師個人的形式建設。博客的內容可以是每位教師上傳的原創優秀教案,或者推薦他人的優秀教案并對這一教案進行評述;也可以是與選文有關的文字、圖像和聲音資料;還可以是討論教師在備課時遇到的困惑,教師每月的優秀反思和隨筆,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等等。這個備課博客不僅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共享庫,更是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平時很少有機會聚在一起進行討論的教師們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思想的碰撞,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2.專題討論
教師群體交流備課形式注重的不是一堂課應該怎么上,而是在集體的交流中教師們能夠說出自己的教學設想,進行比較和分析,取長補短,形成教學智慧。它的目的不是讓所有教師的教學都統一到一種模式下,而是在這種比較和分析中,每個教師或者汲取別人的長處,或者發現自己思考的盲點,或者能有更好的設想。所以集體備課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出現更多元的、更個性的、更優秀的教學設計。為了避免討論的無方向性,專題討論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這種專題可以是針對一篇文章、一個單元、一個學期的課本進行的教學設計討論,也可以是針對某一類文章、某一種類型的學生進行的教學設計討論。此外,對導語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置、作業的布置等等都可以進行專題討論。
以上兩種教師群體備課形式將教師從計劃性集體備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尊重教師個性的同時,也開拓了教師的思維,使教師之間能夠進行真正的教學研究性對話。
3.“方案庫”和“案例合作”教案
“方案庫”教案是一種“彈性化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打破了傳統的“單線結構”的備課形式,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多種路徑。它將備課環節分為“創設情境”、“教學新知”和“拓展延伸”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由好幾個方案構成方案庫,一旦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意外情況,教師即可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選擇別的教學方式。而所謂的“案例合作式”教案,就是教師將個人備課的心得和設想,寫成片段的、矮小的案例,如“開講導入”設計、“朗讀指導”設計、“實踐訓練”設計等片段,并運用電腦通過校園網與執教相同教材的教師交流合作,互動探究,最后由教師各自選擇定奪,連綴案例,編成教案。這種教案寫作的優點是能夠集教師智慧于一體,綜合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既避免集體備課的形式化、共性化,又使教師在備課時不再閉門造車。這種備課又不同于互抄教案,因為每一個教師提供的教學案例或方案,都有很大的空白點,這種空白點可以讓每一個使用它的教師都能根據自己和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調整。
4.“電子”教案
“電子”教案就是在電腦上寫教案。雖然在形式上教師似乎只是將原先的“紙質”教案搬到了電腦上,但是這種“電子”教案的出現彌補了傳統“紙質”教案的不足:(1)便于大規模地修改。“紙質”教案一旦形成基本就固定不變了,但“電子”教案十分便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大規模的增補或刪減。(2)便于長時間保存。一個教師如果工作10年,他至少會有30本教案。若要進行資料整理,梳理20年的教學思路,這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電子”教案的好處就在于既能長時間保存,又能方便教師整理,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進行備課研究。(3)“電子”教案還便于隨身攜帶,放入小巧的U盤即可。
5.多媒體備課
多媒體課件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集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光、聲、電結合的奇妙世界。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了變革。
以作文教學為例,傳統的作文講評課程序是:(1)教師總體點評學生作文情況,講一講優點,再講一講缺點。(2)教師或學生朗讀范文,并作點評。(3)發下作文本,學生自己看教師的點評。這樣的作文點評課在很多時候是無效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對大多數學生的激勵,學生之間對話的途徑被阻斷,作文講評課成為少數學生展示自己的地方。而多媒體課件的出現,使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將大多數學生的作品制作成課件,在班級進行展示。這些作品可能是一段話,也可能只是一句話。只要是出現在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就可以成為展示的對象。此外,這種展示也不局限于一個班級,可以將全年級的優秀作品集合在一個課件中。這種展示性質的課件滿足了青少年學生的表現欲,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此外,多媒體課件利用聲音與畫面營造出來的教學氛圍如果教師能好好利用,將對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關注對象的變化
新課標下的語文備課,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的填塞轉變為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是一種開放、合作、發散的備課。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備出來的課還要富有生命活力。具體來說除了要做到以往強調的備透教材、備準學生,更重要的是做到備出理念、備好自己。
1.備出理念
理念決定行動。“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成為語文教師備課的核心理念。傳統的備課更側重于考慮教師如何“教”,而新理念下的備課則更側重于考慮學生如何“學”。新課程看一節課的成敗不是看教師是否講得精彩,而是看學生是否學得扎實,看教師是否真正把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交給了學生,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真正擔當起“首席”的角色。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學生學習的需要。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首先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所有的細節都針對學生的“學”設計,而不是針對教師的“教”設計,或者說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總之,教師眼里真正有了學生,心里裝著學生,才能真正放下架子,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共同學習。這樣,教師的“首席”作用才得以順利發揮。
2.備好自我
新課程的教學,除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外,也要注意教師自我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要備課堂語言,備教態動作,備課堂應變等,在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語文個性。教學過程其實就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外化,教師應巧妙地把個人能力包括語文素養、音樂素養、美術素養等最大限度地外化為課堂細節,以師生互動的形式發揮出來,而不是個人表演出來。
總之,語文備課真正做到備出理念、備透教材、備準學生、備好自己,新課程強調的備課內容的人文性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三、閱讀視野的變化
“大語文”包羅萬象,所以語文教師的閱讀視野務必要寬。而語言和文學又是必須首先修煉的,離開語言和文學而專門研究教法,無異于省略一樓直接蓋二樓。閱讀永遠是語文的第一基礎,不論教還是學都是這樣。
教育教學書籍固然要讀,經典名著、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也都要讀,還一定要讀我們中文系寶貴的教材:各階段的作品、文學史、文學理論……上學時是為了考試及格,現在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從中學能力:豐富語言積累,形成敏銳語感,學會感悟、賞析和寫作……“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的說法,有人說它過時了,我看這句話對語文備課來講還是極其迫切的。只有當教師的閱讀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多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這樣,文本在學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現的一株植物,而是有著深藍色天空作映襯的一幅圖畫。
人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教學工作也是這樣,不備課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就不容易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加強學習,積極進取,不斷提高備課能力,才能適應不斷發生變化的學生與教育。
(周衛紅,如東縣實驗中學,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