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僅是幼兒成長的搖籃,同時也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沃土”一直是我園永恒追求的目標。多年來,我園在教師專業發展管理中,認真分析教師隊伍結構,科學合理制定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將園本教研作為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注重園本教研的開展,并將《園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課題進行專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尋找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分析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外因素
教師本人是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身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教師是其專業成長中的決定性因素。包括教師專業發展意識、職業認同、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教師知識觀;教師知識管理能力;教師身心素質等。而教育經濟制度及政策法規、上級領導的態度、教師間的合作關系等外部環境因素也對教師專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將全園教師分成新手期(1-3年)、成長期(4-8年)、成熟期(8年以后)三個階段,并設計了三份問卷,充分了解教師的需求、困惑和期望。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新教師最喜歡的園本教研是教學觀摩、經驗講座;成長期教師最喜歡的園本教研形式是一課三研、網絡論壇;成熟期教師最喜歡的園本教研形式為專家講座、沙龍論壇。
二、實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法
1.專家引領
園本教研提倡幼兒園即研究中心、活動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同時,園本教研如果只是局限在老師們之間的研討、交流,那只能是“蘿卜燒蘿卜”,小有味道。園本教研還必須積極尋求專家的指導,在與專家教師的互動與研討中,品嘗到“蘿卜燒肉”的鮮美味道。因此,我園參加了區、市級以上的立項課題研究,成為了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研究實驗園、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基地園;利用蘇州緊靠上海的有利條件,積極參加上海研究中心“創建以園為本教研制度建設基地”項目組;與南師大、蘇州幼師等高校組成科研協作組,借助科研專家力量,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拓展思路、樹立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實踐體驗
園內教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經過幾年摸索,其中“一課三研、行為跟進”最為我園廣泛使用。
第一研——行為跟進,在教學中。立足于以教學為載體,將觀念更新和教學行為的改進結合起來。在原有的教學經驗、水平的基礎上找亮點。立足本園、基于老師,使教師充滿信心。這里的目標是:支持教學、改善教學、改變教學。
第二研——行為跟進,在對比中。二研中,大家將“研”建立在兩課的對比中,注重在幼兒的學習需求、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教研群體等“四要素”的相互關系中探究發展,構建“相互合作的探究性關系”。而此次的要領是:聚焦教師、教材、幼兒以及學習環境,將觀念更新和教學行為的改進結合起來。
第三研——行為跟進,在體驗中。行為跟進是全園教師的“合作性同事關系”,因此執教者不僅僅是年輕的教師,還有一批具有一定經驗的骨干教師,所有教師都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共同創造教學方式,從而激發所有參加園本教研的成員們進行思考,調整改進教育策略,使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能力在觀察、反思與改進中不斷地得以發展與積淀。
3.分層培養
俗話說:目標是工作的航標。因此,我們結合幼兒園教師的年齡結構特點,引導每個教師自我分析,自我認識,準確分析自己的能力、興趣、特長、需要等,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診斷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主要問題,為自己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在目標的激勵下,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行為實踐研究中,以實現自我,完善自我。
(1)新教師試一試——盡快成為合格教師。新教師的前三年是適應期和磨合期,更是專業成長的起始階段。新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態度,愛孩子是第一要素,平時多關注孩子一點、手勤一點、腳勤一點、嘴勤一點。目標是要站穩講臺,做個虛心好學的合格教師。業務方面,我們新教師開展“模仿一節幼兒園的成品課”,讓其初步掌握課堂教學要領。
(2)青年教師秀一秀——積極成為骨干教師。工作5年以上35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是專業成長的關鍵期,我們積極引領這一階段的教師努力成為一名反思型的骨干教師。通過“優質課大比拼、才藝秀”等活動,促使教師探究學科智慧,強調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考察,立足于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回顧、診斷、自我監控和自我調適,達到對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的優化和改善,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3)老教師亮一亮——努力成為研究型教師。針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防止她們的職業倦怠,我們創設機會,如:開展“老教師亮一亮”活動,幫助她們通過專業研究,成為專家型教師,使其工作獲得尊嚴和生命力,取得一定的學術地位,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
4.課例研討
師徒結對式課例研討主要是成熟期的老師與新教師、成長期的教師結成對子,然后根據兩人的興趣和特長,老教師開展經典回放課例,新教師對應開展一課三研“模仿課”、成長期教師對應開展“創新課”的研討。
(1)經典回放——模仿課(這種課例形式適用于幫助新手期教師)
我們先讓骨干教師執教優秀教學活動。然后讓新教師來模仿。通過活動,使新教師掌握上課模式。當然,即使是模仿研討,新教師也仍然會產生重形式、輕目標;重整體、輕細節等問題。
(2)經典回放——創新課(這種課例形式適用于幫助成長期教師)
我們先請成熟期教師向成長期教師執教自己曾經獲獎或者開放的經典課例,然后,成熟教師在說課評課之后命題,請成長期教師在觀摩的基礎上進行同題異構,這類活動的優點是能夠充分利用幼兒園原先的優質教育資源,發揮成長期教師的創新意識。運用在開放活動中,既繼承了傳統,又發揚了創新,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5.理性反思
美國教育家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種學習、研究、反思、實踐的動態過程,其過程的實現滲透于教育實踐活動各環節之中,在鮮活的教育實踐情景下解決問題,把工作過程看成學習的過程,把學習作為自己自覺追求的一種行為,以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目標,以教師反思為中介,由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而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是促進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6.建立檔案
為了記錄教師的個人成長足跡,我們在研究中,設計了系列記錄表,《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目標計劃書》、《教師參與園本教研活動記錄》、《幼兒個案觀察記錄》、《教師專業發展評估考核指標》、《與研究對象的交流記錄》、《課題組成員研討活動記錄》、《開展園本教研活動記錄》。要求不同層次結構的教師及時記錄,并整理歸檔。幫助教師構建了一個自我反思、交流的平臺,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大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通過園本教研,我園教師專業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活動課例與案例,2008年、2009年連連獲得江蘇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2010年獲得新區、市優質課評優一等獎;涌現出市、區學科帶頭人多名,并受到了省、市、區的多項綜合獎勵。也使教師們獲得了參與研究的成就感,激發了教師自身需求的積極性。近百篇優秀論文在全國、省、市刊物上發表或獲獎。教師的專業水平真正得到了質的飛躍,鑄就了德技雙馨的優秀教師群體,從而大大提高了幼兒園整體辦園質量。
(金曉筠,蘇州新區實驗幼兒園,2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