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香
摘 要:隨著羽毛球運動的蓬勃發展,業余羽毛球愛好者越來越多。在嘉興,羽毛球運動氛圍較濃,普及較快,群眾基礎良好。但大部分業余羽毛球愛好者都曾經有過不同程度的運動損傷。本文通過對嘉興部分業余羽毛球愛好者進行調查和走訪,對損傷部位和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廣大羽毛球業余愛好者參考。
關鍵詞:羽毛球業余愛好者運動損傷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23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對業余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每天坐辦公室的白領們,白天運動機會少,承受壓力大,就更希望在業余時間能夠有釋放壓力的機會。羽毛球運動屬于隔網對抗性型項目,彼此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相對來說易于上手,每個人可根據各自能力進行不同強度的運動,因而深受大家歡迎。然而,隨著運動能力的逐漸增強,水平的逐漸提高,對抗性也逐漸增強,并且人天生的求勝心理使得人們在運動過程中不再僅僅滿足于娛樂,而開始了對結果的追求。在此前提下,運動負荷逐漸加大,對運動者的速度、力量、協調、耐力、心理等都開始有了較高的要求。在持續的對抗中,體能下降、動作錯誤、用力過猛以及發力錯誤等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對業余體育運動參加者來說,輕則影響日常生活,重則影響學習、工作,對傷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嘉興地區部分羽毛球業余愛好者和參與者。
1.2 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2)訪談法(3)文獻資料法。
2 業余羽毛球愛好者的主要損傷部位和防治措施
羽毛球運動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和技巧性,運動者在場上要連續做各種復雜的技術動作,如啟動、急停、快速向前、后、左、右移動,及軀干后仰、側彎、扭轉、前屈、揮拍擊球等。在此過程中,動作的持續性、突然性、劇烈性都比較強,迫使運動員的身體承擔教大的負荷,因而如果稍不注意,就會造成肌體損傷。
業余羽毛球愛好者主要傷病部位為腰、腕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少數愛好者甚至同時被多處病痛折磨著。調查中發現受傷部位最多的是腰部,其次是膝關節、踝關節。
2.1 腰部損傷
腰部是羽毛球運動中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有80%的專業羽毛球運動員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間盤突出,因為在中國的羽毛球的教學中,所有的教練都要求側身用正手打頭頂區的球(左撇子則相反),所以凡是打到頭頂區的球,基本上回球都要用到一定的腰力。作為業余愛好者來說,運動能力和水平決定了他們往往要借助更多腰部力量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因而也就更容易受傷。
防治措施:加強腰腹部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鍛煉;充分作好熱身運動;擊球時腰背部肌肉保持一定的緊張度;盡量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此外,也可以使用護腰,以加強對腰部的保護和支持,避免運動損傷。
2.2 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關節,是由股骨內外側髁、髕面、脛骨內側髁等包在關節囊內構成。膝關節的輔助結構主要有:半月板、前后交叉韌帶、脛腓側副韌帶。
膝關節的主要損傷是膝關節內外側韌帶拉傷,損傷性滑膜炎、髕骨勞損還有半月板損傷。一般韌帶的損傷主要由于突然受力或受力不均造成的;而半月板的損傷原因很多,也很復雜,損傷之后難以恢復,嚴重影響傷者參加正常運動,甚至有可能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
防治措施: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練習以增強下肢力量;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運動過程中尤其是在冬天要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可根據自身情況佩戴護膝以增加外在保護;在運動過程中量力而行,注意強度,切不可勉為其難。
2.3 踝關節損傷
步伐是羽毛球的基礎,而踝關節在羽毛球運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運動強度非常大,因而踝關節也成為較易受傷的部位。腳踝關節損傷主要為兩種:扭傷、跟腱斷裂。輕微扭傷在運動中較為常見,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腫脹和關節僵硬,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后即可恢復。但若恢復不完全又再次扭傷,則易造成傷者習慣性扭傷,起后果也是相當嚴重。跟腱斷裂則比較嚴重,通常都需要住院治療和長時間的休養,愈后或多或少會給傷者留下一些后遺癥,甚至導致終身殘疾。
防治措施:加強小腿肌肉鍛煉;運動前要充分熱身,并活動踝關節;配帶護踝以增加踝關節的穩定性。
3 建議
羽毛球運動是廣受群眾歡迎的體育項目,男女老少皆宜。作為業余愛好者,我們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運動前做好熱身活動,并做好各項保護措施,在運動時量力而行,避免在疲勞或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進行羽毛球運動。運動是為了更加健康,希望每一個參加羽毛球運動的業余愛好者在運動中保護好自己,并獲得更多快樂和健康。
參考文獻
[1] 李鶴洲.長期從事羽毛球運動的業余愛好者運動損傷調查與分析[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03~104.
[2] 黃昀.南寧市業余羽毛球運動人群慢性損傷原因[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11):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