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麗
一篇成功的典型人物新聞作品,要讓受眾在感知其真實性的基礎上對報道對象產生可感、可信、可學的第一印象。因此,典型人物的采訪需要技巧,記者只有掌握了這些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創作出優秀的新聞作品。作為一名廣播記者,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就典型人物采訪的技巧談一些自己的觀點。
采訪前做足準備工作
采訪前的準備是記者采訪活動的關鍵環節。記者在采訪前首先要確定好采訪對象,運用各種手段查找采訪對象的所有資料,了解采訪對象的相關背景。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才能保證采訪思路清晰,報道主題明確。
廣播采訪是一對一的采訪,記者要錄下采訪對象的聲音,一般采訪時間都比較長,因此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準備:根據已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結合自己的采訪目的,制作采訪提綱,精心設計最切中要害的提問。對于專業性領域典型人物的采訪,記者要事先對采訪對象從事的工作及研究的領域有一定的認識,并要備有相當數量的專業性問題用來和采訪對象交流,這樣才容易獲得采訪對象的認同,使采訪活動順利進行。2004年1月5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公布,平煤集團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鐵崗當選該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張鐵崗成為河南省第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工程院唯一一位來自煤炭生產企業的院士。這條消息是筆者等待多時的,因為早在張鐵崗申報院士時,筆者就已經開始準備他的履歷、工作成績、專業特長、研究課題、人生追求、對事業的態度等各方面的資料,做好了這位從采煤工干起,一步步走入科學圣殿的院士的訪前案頭準備工作,所以由筆者采制的人物專訪《咱平頂山“土生土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鐵崗》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采訪中靈活運用提問技巧
采訪過程中,記者提問要具體,用語要簡潔明了,盡量用短句子、用不產生歧義的句子、用肯定的語氣問具體的問題。記者所提問題要和采訪對象息息相關,要讓對方一聽就懂進而打開話匣子,圍繞記者的采訪中心作出回答。另外,記者要尊重采訪對象,與其保持平等,在采訪內容和范圍內,征求對方意見后,以對方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提問,這樣才能使被采訪者感受到記者的真誠可信,從而在輕松的心態下接受采訪。在提問時要善于從對方的視角去思考,把握對方的感受,提問要得體,盡量避開對方忌諱的話題,避免侵犯對方的隱私,以免采訪陷入尷尬和僵局。筆者2009年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之窗”欄目播發的稿件《鄉村教師任宗毓》的采訪就是很好的例子。殘疾教師任宗毓是魯山縣趙村鄉堂溝小學的一名代課老師,雖然工資低生活清苦但卻三十年堅守深山教學崗位,采訪他當然要采訪他的妻子岳曉文。這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年輕女性,她在20歲時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從城市嫁到深山支持丈夫的工作,思想境界很高。但是筆者料想到她肯定有不少難言的苦衷,于是提前設計了這樣的話題:“曉文,我比你大幾歲,我知道離父母遠會有難盡孝心很無奈的時候,這時候你一般怎么排解情緒?”到采訪她的時候,筆者發現曉文推推拖拖,并不是很主動配合,于是走到她面前,拋出了這第一個問題。沒料到曉文撲到我懷里大哭起來,她說近來有好幾撥記者都是問當時嫁過來時的細節,有的還指責她的父母說真是太狹隘了,她說“我沒料到你不問這些卻問我咋排解情緒”。這樣,話匣子打開了,筆者的其他問題也都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采訪提問要有針對性,記者應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問法。提問要由淺入深,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長驅直入,使整個采訪始終圍繞中心議題展開,使采訪對象緊跟記者的思路而談,引發采訪對象肺腑之言,切忌無的放矢,泛泛而問。
為了確保采訪活動的順利進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始終把握對話的主動性,讓對方盡量減少題外話,恰當地掌握時間,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對游離于主題之外的回答或談話要及時且巧妙地加以制止,避免形成答非所問的局面。但是要切忌主觀臆斷對方的思想,否則可能使采訪對象陷入記者的意圖,講出違背意愿的話,使新聞喪失真實性。
善于傾聽,在傾聽中發現新聞
在日常生活中,記者要練就一雙發現新聞線索、典型人物的慧眼,隨時處于采訪狀態中,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事物都要感興趣,要注意一些突出問題、新鮮觀點、成功經驗或生動感人的事跡,要多聽那些眾人關注的事例和能夠觸及靈魂的事例。事例不分大小,只要典型、感人,能夠激起聽眾的興趣,就要搜集整理起來。遇到不同意見時,要注意多聽取分歧意見,這樣有利于發現新線索,挖掘新事例。
采訪過程中,記者要有真心傾聽的姿態,而不是心不在焉,把錄音機一開對著采訪對象就干自己的事,要給采訪對象一個非常誠懇的心理暗示,這樣他才會滔滔不絕地進行陳述,形成真正的溝通。記者在傾聽的過程中還要有耐心,要學會保持沉默,不斷地發現新的信息;要善于傾聽,尊重采訪對象,不輕易打斷對方的思路。對于一些沒聽清的問題,可以在采訪本上記下來,待采訪告一段落后再提問。
親臨現場仔細觀察,發掘真實新聞
現場觀察是除了訪問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采訪方式。現場觀察,可以加深記者對典型人物的理解,激發創作靈感,捕捉經典細節,使新聞作品具有現場感。記者必須深入現場進行細致觀察,通過觀察和思考相結合,找到最佳的報道角度,力爭新聞報道的準確性。
2010年8月31日,汝州市大峪鄉農民董桂英因“12年來,在親人相繼去世的情況下,一人照顧9位老幼病殘,并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賺錢償還了10多萬元外債,用最樸實、最動人的方式詮釋了誠信的意義”榮登由中央文明辦主辦,中國文明網承辦的“中國好人榜”,被評為“誠實守信”好人。筆者到她家采訪時,非常注意她家里的陳設細節,也非常注意觀察這位不識字的農村婦女的行為,記者在現場捕捉到了許多細節,像她用在墻上畫道道來記賬的“特殊的賬本”,她不停地干活時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和樂觀,這都讓《牡荊花開》這篇廣播報道給人以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覺,讓聽眾記住了董桂英和她的事跡。
記者不僅要善于觀察采訪現場,通過新聞現場的一些細節獲取信息,豐富寫作內容,同時更要善于觀察被采訪者的情緒和狀態,把了解和體察人的感情作為深入采訪的通道,及時調整談話內容,學會捕捉細節,采訪自己需要的東西。
多記好材料,積累“記”的經驗
記錄是決定新聞內容真實性的必要環節,也是記者必備的一項基本功。使用錄音機是廣播記者最主要的記錄方式,它是最真實的記錄,能給聽眾留下聽覺的震撼,但也有一些不適應性。所以還是提倡在錄音機記錄的同時,多采用筆記的記錄方式。
靈活運用各種筆記的技巧,把采訪本變成“活檔案”,對于提高記者采訪水平具有積極作用。筆記的記錄內容要有所選擇,記錄方法要區別對待。交談時要簡記;記錄主線,側重于心記;交談后要追記,側重于把談話的情況補充上,以免忘掉。善于記錄的記者總能做到幾點:記“實”,真實準確,記好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果,即新聞中的五要素;記“情”,真情實感,記錄事件的主要情節、重點人物的身世等;記“點”,觀點明確,著重記好要點、難點、疑點,采訪者容易忘掉的易忘點;記“感”,寫作靈感,記者訪問和觀察中產生的感想和寫作靈感,不必馬上尋求答案,可以先記下來,待以后處理。
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
采訪過程中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保持采訪對象良好的心態,是采訪順利進行的保障。記者在采訪前做好準備工作,不僅可以提高被采訪人的談話興趣,還可以活躍采訪氣氛,保證采訪的順利進行。有時,記者要做即興采訪,更需做好充分的訪前準備工作,對采訪的人和事要詳細了解。遇到拒絕采訪或者被采訪對象不善言談的情況,記者可以找到談話的切入點,把阻隔在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無形的心理之墻拆掉,使采訪得以順利進行。
此外,記者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樣能很快建立起與采訪對象間的良好溝通渠道。記者在采訪前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對被采訪的人和事保持高度的興趣,從彼此的談話中找到共同點,縮小雙方的心理距離和隔閡,讓對方產生“認同效應”,把一問一答的采訪形式變成交談,在交談的氛圍中與采訪對象進行心靈的溝通。在采訪過程中,能夠在短時間內消除對方的陌生感,讓對方與自己傾心交談,并時刻保持談話的興趣,不至于出現無話可談的尷尬情景。
總之,對于典型人物的采訪,不光要求記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文化素養,還要有一定的采訪技巧。采訪技巧是記者必須掌握和具備的一種業務素質,這是在長期學習實踐中積累的一門學問,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作者單位:平頂山廣播中心)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