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帥正
當今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在受眾情況的變化和媒體競爭加劇的新形勢下,如何利用科普新聞作品向受眾傳播先進的科技知識、灌輸先進的科學理念,是廣播媒體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在2011年河南省政府新聞獎評選中,洛陽廣播電視臺選送的廣播科普新聞專題節目《寥廓長空話明月》,獲得省政府新聞獎(廣播電視部分)一等獎。作為作品的主創人員,筆者僅就作品成功的基本要素談幾點膚淺體會。
選好題材是作品成功的前提
對于科普新聞這類創作體裁來說,新聞的時效性是必需的因素。《寥廓長空話明月》是一件通過介紹月球的一些秘聞趣事,向受眾形象地進行科學知識普及的新聞專題作品。作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說是有針對性的。作品萌發創作的時間,恰逢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我國第二顆探月衛星——嫦娥二號成功發射升空之際。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把我們國家的科技研發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理念和探索精神通過科普節目表現出來,傳播給受眾,激發受眾愛國愛黨熱情,是比較切合時宜的。因此在作品選題過程中,我們考慮了以下兩個要素:
一是要突出新聞性。將選題的新聞事件與大眾的密切相關度緊密結合。抓住嫦娥二號成功發射這條新聞,用它牽頭來做科普文章。通過嫦娥二號升空與月球之間的關系選擇科普內容,擴大受眾對我國探月工程的了解以及對自然界的進一步認知。通過及時播出有關節目,在吸引聽眾的同時獲得較好的收聽率。這樣既考慮了新聞的時效,又能通過作品來挖掘、體現新科學技術、新科學成果報道中的新聞價值。
二是要選擇新視角。長期以來,科普宣傳中存在的跟風式和填鴨式的內容,一直遭到受眾非議。無論是科普作品還是科普新聞,受眾最想體會到的是一種引導和思考的過程,最想得到一種探索的欲望和樂趣。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后,有關這顆探月衛星的研制過程、攜帶儀器、技術突破等在眾多傳媒上都有詳盡介紹,如果仍在這些方面做文章,就會使人產生重規疊矩、顛來倒去的感覺,不能吸引受眾。為了防止“炒剩飯”,必須通過新的表現手法來解讀嫦娥二號升空的意義。在探月工程這件事上,嫦娥二號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主體,而月球則是這種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即客體。那么能不能根據受眾的心理,在報道視角的選擇上“反客為主”,轉換一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呢?于是我們將作品敘述的側重點由嫦娥二號轉移到月球身上。這樣的嘗試,不僅給受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角,也給作品的延伸和可聽性提供了充分發揮的余地。
創作手法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科普節目的宗旨是向受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科普作品所要闡述和描繪的科學內容,必須按照內容的內在規律,用合理的結構和形式加以組織,使它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如何使科普節目很好地體現科學精神,讓受眾通過節目感受到科學的魅力、科學的美,這就要在創作手法上下功夫。《寥廓長空話明月》是一件“講述體”的廣播科普作品,從科普作品的創作特點看,這種形式在體現科學精神方面是較難處理的體裁。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我們考慮了以下兩點:
一是按照受眾的思維邏輯,將受眾的感情世界和經驗世界中的科學問題作為切入點,精心選材、層層剝筍,把受眾帶進科學真理的勝景。在人們的感情世界和經驗世界中,月球是再熟悉不過的天體,然而這個星球存在的許多秘密并不是都能為人所知。如果將探月處理成科技新聞報道類的節目,縱然也能起到一定的科普效果,但局限于報道科技的進展,不利于傳播知識。廣播媒體的特點,要求它的科普傳播要有通俗性。為此,我們在內容的擷取上分別選用了月亮其實并不是圓的、月球也不是地球唯一的衛星、月球不斷從地球吸取能量使自身偏離跑遠、月亮那張麻子臉為何永遠不變等鮮為人知的素材,加上科學的解讀,向受眾展示一個全新的月球,引導他們進入浩瀚的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秘。這樣做的目的,是盡量縮小科學原理的闡釋和證明在作品中所占的篇幅,較多地顯現人文色彩,增加作品的貼近性。
二是從受眾的感情世界和經驗世界中的科學問題出發,通過有意識地在作品的形式和結構中設置相應環節,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弘揚科學精神。古往今來,由傳統文化產生的月亮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國人的感情世界和經驗世界。嫦娥探月工程,除了體現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外還要做什么?對于媒體來說,科普新聞可以只告訴一個科技上的結果,而科普專題要在傳播科技的基礎上,提高受眾的科學素養。于是我們先用新聞事件作引子,從我們國家為什么要探月這個問題提出疑問,然后給予釋疑解惑。接著從介紹月球上蘊藏的礦產資源入手,先后設置了五個環節,包括月球的形狀和另一顆衛星、月球的能量“偷摸”行為、月球的公轉自轉現象與地球的關系、月球的地形地貌等,使人們在進一步認知月球的同時,探秘現象背后的真諦,進而感知我國探月工程的偉大以及這項工程蘊涵的科學意義和深遠意義。
寫作技巧上要力爭做到“引人”
絕大多數的科普作品都離不開文字的描繪(包括電視也是如此)。它必須通過讀者大腦的想象進入角色,去理解某些深奧的科學原理。因此,科普作品能否“引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巧妙地利用淺顯、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或文字,讓受眾產生聯想,引導受眾進入科學的殿堂。前面說過,《寥廓長空話明月》是一件“講述體”的廣播科普作品,傳播過程中要做到“引人”而不能“強人”,關鍵是要找到與受眾的“感情世界”和“經驗世界”契合的切入點,引起受眾的情感認同,從而將作品傳播的科技知識融為受眾自己的知識。鑒于此,創作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文筆要深入淺出。就是說立意和寫作的起點要高,表達闡述要淺顯通俗。科普節目的傳播對象是大眾,科普作品只有把深奧的道理通俗化,受眾才能聽得進、聽得懂,才能實現科普的目的。
二是敘事要生動有趣。遣詞造句要有活力、有趣味、激發聽眾的興趣,在寓教于樂和喜聞樂見的氣氛中使受眾感受科學的理性美,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欲,從而實現普及科學知識的目的。
三是分析解讀要簡單易懂。科普作品的目的是普及科學知識,結果是讓受眾都能聽懂看懂,因此在一些問題的分析上不宜作深層次、多側面的開拓,力求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本著以上原則,《寥廓長空話明月》在寫作上盡量采用通俗的語言,并通過白描、比喻等修辭方法來增加作品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例如,在稱謂上多用第二人稱;在物體上把月球比喻成乒乓球;在行為描寫上把月亮從地球吸取能量戲謔為“小偷小摸”;在敘事上用拽繩子掄轉來形容月球的公轉和自轉現象。通過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形容抽象、深奧的科學內容和自然現象,就能淺顯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化。
表現形式要相得益彰
廣播是完全靠聲音傳播信息的媒體,聲情并茂是它的獨特之處。節目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揚長避短,悉心地處理好文案和音響之間的關系。《寥廓長空話明月》的獲獎,估計也有這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好的廣播作品在聲音的傳遞上必須充滿激情,才能打動聽眾。從文案轉換為聲音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只有創作者(這里主要指播音員)對文案內容做到熟悉再熟悉、把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工作者的崇敬之情融入播音之中,才能達到聲情并茂、感染聽眾的良好效果。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過:“只有一條路可以打動聽眾的心,那就是向他們展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動。”《寥廓長空話明月》的播音,根據文案設置的結構和內容,既突出了感情色彩,又防止了過度煽情,同時還注意運用了語音節奏、聲調變化、訴說緩急等播音技巧,基本實現了預期的表達效果。
除此,《寥廓長空話明月》還特意運用了其他一些輔助手段,例如在開頭和結尾處采用了聽眾比較熟悉和喜愛的歌曲——鳳凰傳奇《月亮之上》中的片段,以調動聽眾的情緒和聯想。為避免“講述體”作品的缺陷,在每個章節之間采用了較明快的間奏樂來表現起承轉合和過渡,使整個講述過程避免了枯燥和乏味,給節目增添了一些輕松和樂趣。音響的合理運用,可以起到幫助聽眾接受講述、在聽覺上引起共鳴,進而理解知識的作用。
總之,在媒體競爭、受眾分化的今天,科普作品單純運用文字的白描和比喻等形象思維的創作規律正在受到挑戰,但并不意味著傳統的傳播方式和手段就此無所作為,只要科普作者不斷更新創作理念,借鑒一切有利于科學傳播的創作手法和作品形式,就會與時俱進,避免被時代淘汰。
(作者單位:洛陽廣播電視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