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鶯
摘要: 通過英語課教學這一主渠道,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是自主學習的前提,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樹立以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為特征的新型教學觀。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主體意識獨立意識合作創新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能力是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而且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新課程理念中,能力是學習個體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基礎。
新課程強調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及生活能力的養成,就是要跳出單向度的、狹窄的學科視野,從一個更高層面上來牽引我們的教學行為,為學習個體的發展鋪平道路。葉圣陶曾說:“嘗謂老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所,自求解決,故老師之為教,而在相機誘導。”學生自行探索、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和加強。探究性學習,就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活動,使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其三個基本目標是理解能力的發展,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應成為英語教師所關注的問題。
一、突出主體意識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強化自主性學習意識,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是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因此,學生直接針對教學活動的諸因素,審視自己的精神世界,評價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學習過程,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行為。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學習的內在動力,也同時具有獨立學習的渴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應該是利用英語本身的特點,使他們從依賴走向獨立,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為他們終身學習培養主動探究的素質和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創設各種情境滿足他們自主學習的需要。如對于初中生來說,某個詞讀什么音、怎么寫是無須探究的,而要讓學生探究有探究空間的問題。比如在教學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這一課時時,教師可通過屏幕呈現地震的圖片,然后教師指向屏幕提出“What lesson will you learn from the earthquake?What should we do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等問題。教師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去探究,這些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明白、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他需要深思熟慮、認真分析、完成對信息群的歸類,才能發現、才能回答。由此可見,要想讓學生真正地探究學習,問題設計是關鍵,要有探究的空間。當然,這種獨立性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從教與學的關系上來看,整個英語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從多個方面構建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
二、創設適當的情境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探究學習離不開問題,問題是探究學習的核心。學科的內容很豐富,教師要根據不同內容設計和創設適宜的問題和情境,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使其積極探究和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把學生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所學內容的匹配,也就是要適切。如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時要考慮以下幾點。
1.注意知識的銜接。呈現活動的設計要以舊帶新,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創造情境,呈現新的教學內容,要力求生動形象,使學生處于積極狀態。每個單元的Vocabulary這一課時,可利用Brainstorm以競賽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再呈現學生未想到的內容。
2.活動設計的多向。練習活動的設計要多層面,要考慮不同程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開展適合每個學生的練習活動。無論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參與形式上,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一個機會可鍛煉,可自我展示。在聽說課中,對于一般的學生能抓住聽的信息就不錯,對于較好的學生,還要去進一步學習聽力材料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我們在著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質量和效果,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些課文以對話形式出現,我們要求同學以短文形式進行改寫,有些課文則要求同學改編為對話形式,有些課文則要求學生進行課文續寫訓練,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在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中,要求學生以圍觀者的身份表演、談論自然災害,并對自然災害時的后果進行討論,從而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在教學中教師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促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又以解決問題為最后的歸納。這樣,教師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問題意識的培養有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
三、師生間的合作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
探究性學習關注學習的過程,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從中獲得一定的體驗。探究過程一方面展示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暴露的疑問、困難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個性的過程,這種探究過程是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所必需的,它是人生發展的寶貴財富。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這種開放式的理論基礎是主體創新,探究性學習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斷提高學生主體性發展水平。這種開放性還表現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營造民主、寬松、愉悅、自由、坦然的探究氛圍。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手段,如用多種媒體協調課堂環境,營造一種輕松的氣氛,例如:我在教8A unit1 Friends時,把班級里有特點的學生的照片投影在屏幕上,看到熟悉的身影,學生馬上被吸引,帶著“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What kind of person is he/she?What does he/she do or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這些問題,學生樂意使用新學到的形容詞積極主動地描述同班同學。學生看著照片,爭著回答,氣氛熱烈,效果良好。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相互交流與合作,同時,合作學習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互動創新是探究性學習的保證
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共同提高的主陣地,只有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改變以前教師備課只備教材,心中只有知識點的狀況。老師必須心中有學生,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努力尋找新舊知識的契合點,要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新型人才的標準之一就是能否提出獨特的問題,并掌握尋找答案的本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不能光滿足于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更要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通過多層次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只有讓他們大膽地質疑問難,他們的思維才會在課堂上活躍,他們的個性才會得到張揚,呈多元化擴展,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積極踴躍地投入其中,使課堂生動起來,變得異彩紛呈,達到活學善用的目的。把主動權交給他們,他們就會開動大腦想一想多一個為什么。特級教師寧鴻彬說:“文章要學生自己讀懂,疑問要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要由學生自己分析解決,知識要由學生自己發現獲取,規律要由學生自己去概括掌握。”
任何教學方法的實施都應充分考慮到教學對象的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其未來所處的客觀社會環境的需要。探究性學習,首先是激發了對文本學習的興趣,產生了自覺深究的欲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良好的心理準備,主體主動的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相對集中又有個性特征的發現是教學流程的真正源頭,為教學活動的展開找到了切合實際的起點。
參考文獻:
[1]鄧平.探究學習,培養能力.青海教育,2003,(1-2):32.
[2]中國教育報,2003:3-15.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6:23.
[5]麻曉春.探究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97-202.
[6]王之江等.探究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