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職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然而僅僅以班級為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遠遠不夠,因為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班級的各項功能在逐漸弱化,而學生社團的影響在不斷擴大,因此緊密依托學生社團將有利于促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高職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223-02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特征,大學生作為祖國發展的堅強動力,應該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如何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為了高校整體教育的重要內容。二00四年十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依托班級、社團等組織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強調了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發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指出了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學生自發組織的群眾團體,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學生社團因其自發性、自主性強的特點,在高校中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歡迎,也成為其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快樂基地,尤其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課堂學習并不是他們非常擅長和喜好的,要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開辟出新的途徑,而努力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將會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緊密依托學生社團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1.1 大學生社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載體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吸引力強的學術、科技、教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吸引力強活動”的有效途徑。高校課程安排的特點與高中有很大區別,同學之間朝夕相處的機會并不太多,傳統的以班級為主的集體意識正在逐漸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缺乏有效的媒介,因此學生社團已經漸漸成為了在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能夠加入一個優秀的社團,對學生本身也是一種接受積極思想教育的過程,通過參與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培養對社團強烈的歸屬感;通過一些社團管理的工作,培養高度的自信心;由這兩種積極的信號轉化為認同感、榮譽感,相信這個優秀的社團必將對成員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其產生的積極效果不言而喻。
如我校的“陽光天使志愿者服務隊”,由一百余名優秀的大學生組成,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結合我校專業特點,圍繞“社區服務、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主要方向開展志愿活動。從每一次活動的策劃到執行再到反思,使學生接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教育,但這種教育不來自課堂,不來自教師,而是一種自我教育的形式,他們接受到的這種教育將會更好地指導實踐,既奉獻他人又使自己得到鍛煉。
1.2 社團活動的形式與內容適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當代大學生高度追求個性發展,亟需實現自我、展現自我的平臺,學生社團以其輕松豐富的形式,新穎活潑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他們鍛煉能力和提高素質的舞臺。各高校社團都會根據本校學生特點及愛好設立多種形式內容的社團,以我校為例,愛好文藝的學生可參加合唱團、街舞社、吉他社;愛好體育的學生可參加籃球社、排球社、跆拳道社;想要修身養性的學生可參加瑜伽社、棋藝社、書法繪畫社等等,可以說不管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普遍未能盡如人意,主要是因為傳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脫離了學生實際,教育形式傳統單調,一味的說教只能造成學生的厭煩與逆反;如果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在社團活動中得以體現將會呈現不同的效果,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平臺中往往愿意主動接受教育,同時在社團活動中所受的這種教育指導實踐的可能性較大,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
2 通過學生社團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高職社團活動本身缺乏先進性思想的指導
高校社團文化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中關于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要求前進,然而社團自身具有自發性、自主性、開放性強的特點,因此難以達到關于先進性的要求。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主動進行先進文化、先進理論學習的相對較少,即便是理論學習方面的社團也難免充滿了趣味性與功利性,形式大于內容,難以形成濃厚的先進文化氛圍,另外有些社團過度迎合成員的需求,已經喪失了理論學習的目的性和嚴肅性。
2.2 社團管理不夠規范
目前高職社團管理主要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學校團委統一管理,各社團在部署下進行活動;另一種是社團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前者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起不到社團應有的作用,后者一旦管理不善,可能產生嚴重的負面后果。許多學生社團審批程序過于簡單,組織機構不夠完備,缺乏規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加上有些社團負責人在管理過程中經驗不足、責任心不強,往往使一些社團名存實亡或者干脆宣布解散。如果不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而與思想政治教育硬性結合,不但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兩方面的工作都將受到消極影響。
3 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3.1 對社團成立審批、成員篩選嚴格把關
多數高職學生在高中階段不喜歡學習,升學后學習的壓力變得更小,因此組建或參加學生社團成為了他們認為不錯的選擇,然而有些社團的成立僅是他們心血來潮的想法,一旦得到了審批,就任由其發展,這也是很多社團剛剛成立就出現諸多問題的根本所在,因此校團委或相關部門應該對社團的成立審批認真負責,考慮其是否符合條件,不能只關注社團數量的增加,而不顧質量的高低,應讓一些真正優秀的社團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另外有很多社團只關注人員數量的增長,盲目吸納成員,忽視其加入社團的目的及能否長期堅持,一些成員的消極表現可能影響整個社團的發展,只有對社團的質量、成員的素質把好關,才能使此社團成長為有影響力且可以肩負起積極引導學生進步的優秀社團。只有從制度上、從管理上對社團進行長期監督才能實現通過社團建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3.2 高職院校應從根本上重視學生社團建設
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起到的作用僅僅是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很多社團成員不能長期堅持參加社團活動,很少人像上下課一樣長期堅持按時來、按時走,在我國的高校中,做得稍好的學校將參與社團活動作為學分制考核的一方面,有些學校的社團則與綜合素質的測評、榮譽的獲得沒有絲毫關系,充分證明學校沒有從根本上重視社團活動,學生也就因此將社團當成偶爾閑暇時光顧一下的地方。美國的高校對學生社團是極為重視的,教育高校的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到“多一個健康發展的學生社團,就多一塊教育的陣地,多一個展示的舞臺,多一個創新的堡壘,多一批受益的學生”。只有將學生社團組織和社團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規劃,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社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重要作用;同時必須意識到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團,是學生社團保持正確發展方向的需要,也是大學生社團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需要,由此可見,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可以產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學校可安排專家型的教師深入到社團的活動中,建立區別于嚴肅課堂的活潑氣氛,又能在課下使學生接收到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信號,還應將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作為綜合素質測評的重要方面,學生將會從重視程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再者學校應加大對社團建設的資金投入,以哈佛大學為例,每年都要在學校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拿出大量的資金用于加強校內足球隊的建設。在良好的社團活動條件下,學生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社團建設中來。
3.3 培養學生社團骨干,做好接續傳承工作
學生社團的管理需主要依靠社團中的學生干部,他們是社團建設的骨干力量,如何培養其各方面素質并使其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值得我們思考。首先應特別重視選拔環節,要對社團負責人的素質進行嚴密的考核,除考核其與社團本身相關的管理能力外,更要重視其是否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有責任心、是否有奉獻精神等,把真正有能力、有熱情為學生社團服務的高素質人才選拔進來。其次應重視社團干部的思想教育,除定期對其進行校內培訓外,還可選送部分優秀的社團干部參加團校、黨校的學習,將先進的思想引進來指導社團建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需要不斷設立骨干培養目標,經過層層篩選,確定可以接任社長等重要職務的最終人選,不能因為個別社團負責人的離校而導致整個社團走下坡路甚至達到解散的程度,做好社團骨干力量的接續傳承,才能使一些優秀的社團長治久安地發展下去,從而起到更大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存在著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通過加強社團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成為區別于傳統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高職學生社團文化所倡導的團隊精神、服務精神、創新精神能夠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方向,而且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指引社團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同樣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不斷拓展新內容,探索新方法,堅持與時俱進與以人為本相結合的重要原則,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富良.高校社團的德育載體建設新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
[2] 廖良才.關于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思考,湖北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 何海兵.論高校社團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雜志社,2002.
[4] 王德廣.美國大學校園文化特點及其對我國高校的啟示,三峽大學學報,2003.
[5] 曹洋.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難點與對策,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