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躍
摘要: 由于語言與文化的天然聯系,對英語的學習離不開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因此,西方文化有必要成為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的組成部分。這對學生掌握西方歷史發展的脈絡,領略西方文化思想的精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技能和人文素養。西方文化選修課憑著其獨特而多樣的教學手段,成為英語教學手段多元化的一種有益嘗試。
關鍵詞: 英語專業西方文化入門選修課教學策略
1.引言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要學到地道的英語,對相關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對于西方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百科知識,又能為學好英語這門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西方文化選修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英語專業開設西方文化入門選修課的意義
在當前的教育形式和背景下,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西方文化選修課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必要性。
首先,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可以反映出文化這一復合體的內容。因此西方文化與英語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使得從事英語語言學習和教學的人無法回避,這也決定了必須把西方文化引入英語教學之中,尤其是英語專業的教學中去,使得學生能夠從深層次上把握語言的發展和應用。
其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英語專業人才不應局限于掌握聽、說、讀、寫、譯等語言運用技能,而應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長期以來,文化因素在英語專業教學中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在教學中過分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語言的文化功能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無法得體地使用英語,也不能深刻、準確地理解英語語言現象。這種教學傾向導致盡管學生學的是英語,但其思想內涵及思維方式還是中國文化在發揮作用,被人為地與目的國語文化隔離了。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言,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外殼而不領會其精神。(胡文仲,1995)可見,學習英語不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而且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社會文化的過程。因此,開設西方文化選修課,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項語言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了解西方文化傳統和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利于系統地豐富學生的社會文化知識,提高學生應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這不僅能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和獨立創新的意識。
3.西方文化入門選修課的教學策略
選修課的內容不同于計劃內教學課程,它內容靈活、不斷更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實現知識結構的相互滲透。但是這對老師、教材及講課方法來說,都比平時的專業課有難度,它不僅需要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而且應與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自我發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具體到西方文化這門課程,其內容主要涵蓋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猶太教文化,基督教《圣經》文化、中世紀文化、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同時也涉及現代西方文化的現狀和發展等內容。因此,為了使英語專業學生在西方文化選修課有所收益,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通過課堂講授、課外閱讀和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等教學手段,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1了解歷史
西方文化的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西方文化歷史的學習。文化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蘊含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去。因此,拋開歷史背景不談,只談文化,既無法讓學生領略到文化的真實面貌,更無法讓他們體會到文化的真正內涵,無異于建造一座空中樓閣。因此,西方文化的學習離不開對西方歷史的了解。在教授某一時期的文化現象、文化特點時有必要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了解相應時期的歷史發展。如,想要討論西方歷史的起源,首先要對古希臘羅馬的歷史有所了解;想要教授基督教文化,就離不開對歐洲中世紀的大背景環境的介紹。因此,以文化現象為切入點,結合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刻準確地理解文化現象,而且能夠幫助他們熟悉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培養歷史的思辨感。
3.2文化討論
在充分激發學生對文化現象的興趣的基礎之上,課堂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文化討論環節。文化討論可以涉及的方面很多。大到古希臘時期雅典公民的民主生活,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的特點這樣的問題,小到西方人對數字13的忌諱等文化現象都可以作為討論的題目。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討論題目,請學生結合課堂教授的內容,利用課后的時間,查閱相關的書籍資料,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與網上最新觀點的討論。在下次上課時,學生便可按照自己的提綱進行發言,必要時教師可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補充,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為了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中西文化在各自發展的道路上,既有各自獨立演變發展的過程,又有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方面,因此中西方文化對比是西方文化入門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如西方的玫瑰花可以和中國的茉莉花進行對比,又如“大洪水”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的不同內涵的對比,甚至西方童話《海的女兒》與中國故事《龍王公主》也可以進行對比學習。這樣的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文化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拉近學生與所學內容的距離。
3.3閱讀鑒賞
正如要了解中國明清時期的文化現象,可以從閱讀《紅樓夢》入手一樣,西方文化的學習離不開對西方經典名著的閱讀。文學名著往往都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融入了對生活、對社會各個方面的生動描寫。這些內容正是抽象文化的具體反映。通過閱讀名著來學習文化,毫無疑問可以將一定時期的文化現象生動地還原成生活的本來面貌。因此,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去閱讀西方文化名著,幫助他們從西方文學中發現文化現象,感悟文化現象。
3.4藝術欣賞
藝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時代大背景。藝術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上滋長起來的藝術作品,是西方文化精髓的體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西方文化發展至今,在藝術上,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建筑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璀璨的成就,因此在西方文化的教學中,通過大量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的放映與賞析,既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更能幫助他們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理解西方文化的精神內涵。例如,在文藝復興一章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欣賞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人的繪畫或雕塑作品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更加具體地理解人文主義思潮。
4.結語
西方文化學習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對西方文化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猶如拋磚引玉,課堂中所授課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的綱領。更加全面的學習,對文化內容和現象的深刻理解,則依靠學生在課外的努力。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給予充分的重視。只有對西方的歷史文化真正地充滿興趣,學生才能帶著探究的態度,將自己置身于文化現象之中,才能領略到西方文化的獨特魅力,最終達到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關于編寫文化詞典的探討[J].外語界,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