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人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欄目分別設置了“聯想、質疑”“觀察思考”“活動探究”“遷移應用”“概括整合”等活動欄目。
遷移應用:學習了新知識后,同學們可以利用此欄目提出的問題或介紹的方法檢驗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
概括整合:學完一節教材后,同學們可以在欄目的引導下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收獲進行總結。
在這些欄目中,遷移應用、概括整合正是我們的課題教會學生更多程序性知識以提高課堂實效的精髓。
課堂教學是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內,針對固定學生進行的。有效教學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做到“有效果”;還要“講效率”,不能“投入多、產出少”;更要“講效益”,教學不能只面對少數“優生”,應盡最大的努力不使一個學生掉隊。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所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就是提高教學效率。高效率不是指教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內使學生最有效地獲取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呢?我對此談談看法。
一、教師要在思想上、心理上貼近學生。
要了解學生在課堂上想什么,喜歡什么,希望聽到什么,哪些知識點學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識點學生不容易掌握,容易忽略。
1.實施問題引導式教學,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引領學生學習程序性知識。只有跟學生多交流,在教學中多思考,注意提問的有效性,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考和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并展開有效的討論,突出重點和難點,才能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1)問題太小。由于新的課程強調師生互動,課堂提問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自身特點精心設計,它應該是學生通過深入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再現的問題。如果學生將書本上或者記憶里的信息原封不動地搬出來就能解答,那么該問題就沒有什么思考價值。(2)問題太大。在教學中,對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教師可以采取化難為易的辦法,把一個太難的問題分解成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組合、鋪墊或設臺階等方法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即用“問題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使他們深刻理解有關知識,自動把陳述性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綜合歸納轉化為程序性知識而存入大腦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引導學生不斷反思,使陳述性知識轉變為程序性知識。 要清楚學生喜歡什么 ,平時上化學課時,老師做演示實驗或學生分組實驗的時候,學生熱情最高漲,注意力最集中,所以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實驗導學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一些簡單的,現象明顯的,危險性不高的實驗盡可能由學生去完成,在實驗前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積極思考,本著以解決問題的目的做實驗,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為了啟發學生創新思維,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問題情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并層層推進。使學生通過理性到感性,又從感性回歸到理性。使問題略高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在討論中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反思,使陳述性知識轉變為程序性知識。
二、傳統學習方式主要為接受性學習,注重授之以漁。
新的學習方式強調對知識探求過程的分析,學生主體自身對知識的建構而非灌輸,注重授之以漁。如:在元素化合物復習課中,我們往往“炒冷飯”,只是再次羅列各物質的知識點而沒將它們建立起關系?;蛘呓⑵痍P系,只是自己給出知識網絡圖,然后根據網絡圖進行復習。認識元素化合物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困惑是增強復習針對性的一個關鍵。相當部分同學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識易懂、好學,但難記、難用,針對這種情況,在復習中引導學生抓住規律,善于總結、歸納形成知識系統。抓點、連線、建網,增強復習的程序性,使學生把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
系統知識利于掌握、便于提取、便于應用。針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繁、雜、散”的特點,在復習中采取抓點、連線、建網的方式將知識進行整合,使其系統化、網絡化。
1.抓點是從一類物質中選取代表物入手,掌握代表物的結構、性質、制法和用途。復習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代表物的性質是核心,學生牢牢把握后即可由點及面掌握系統知識。
2.連線是將同一元素不同價態的代表物連成一橫線,即以元素氧化還原價態變化為主線。 在主線中該元素的各種價態及對應代表物的關系,氧化性、還原性一目了然,更利用學生掌握。
3.建網是通過對知識的橫向、縱向的梳理使元素化合物知識條理化、網絡化。
例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識可形成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是教師引導學生由點及線、由線及網構建,這樣會使學生加深對物質間聯系的認識與理解,也為綜合應用奠定基礎。學生缺乏的正是知識的系統性、程序性, 這種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概念圖、知識網絡圖就是授之以漁,一種高效的教學行為。雖然讓學生自己構建比老師直接給出網絡圖要多花費一點時間,但是這種能力的鍛煉是值得的。
三、與理論、計算、實驗、基本概念和化學用語巧妙穿插融為一體。
在中學化學教材中,有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識,在新授課上因知識水平限制,是無法要求深刻理解的,如:鹵素單質,堿金屬單質,熔、沸點的變化規律,因為初學時,沒有關于分子間作用力、化學鍵知識基礎,不可能理解其實質,總復習時認知角度發生了變化,我們需引導學生運用分子間作用力、化學鍵知識,深刻理解這些規律。這樣,將基本理論知識穿插到元素化合物知識復習中,不僅有利知識的掌握,而且能從本質上理解,利于思維能力的形成。
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的課堂教學,都離不開講課,我們要把枯燥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這既取決于我們對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又取決于對語言的優化。我們應做到:一是表達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二是語言要簡潔、明了,不拖泥帶水,不含糊不清;三是語言要生動、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有趣,并對教學內容產生“海綿”作用。 生動的講解既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興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質上是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增強學習效果。只有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潛能的開發、聰明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時又有利于我們專業水平的提高與發展,讓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實現自身的價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