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
摘要: 新課改對課堂提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要一堂課上得成功,學生學得透徹,就必須加強課堂提問,那么如何提問、怎么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提問有效性提高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提問愈來愈多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中,但課堂提問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仍廣泛存在,許多教師問題設置得過于簡單或者過于復雜,導致學生回答起來不是提不起精神,就是毫無興趣,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和效益已成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要克服以上弊端,教師必須十分講究課堂提問的時機,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和效益。要在教學過程中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思考活動,讓他們做教學時空的主人而非奴隸,教師由演員變成導演,學生則由臺下的觀眾變成領銜主演。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提問的環節中來,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多多參考借鑒其他同行的好的經驗。我參考其他老師的經驗和大家一起探討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一、課堂提問要讓學生“摸得到,夠得著”,把握好“度”。
問題的內容安排要緊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要立足于基礎知識,不出“空問題、難問題”。(1)難易適中。提出的問題應大小適當,一方面,教師切記不要提出過于簡單的問題,簡單的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就能脫口而出,這樣就達不到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的問題也不能過難,過難的問題,學生就是想破頭也答不出。這樣,教學流程就會脫節,學生的思維連不成線,那么整堂課學生獲得的知識就形不成體系,導致本堂課失敗。我認為設問的難易程度要讓學生踮踮腳就能夠得到,這樣既能鍛煉學生能力,又能啟迪學生思維。(2)多少適量。很多教師喜歡提問滿堂“灌”,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化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也不管這個問題對于整堂課的價值和意義到底有多少。殊不知,這樣做的唯一結果就是事先的教學目標難以達到,整堂課失敗致極。所以我認為,提問一定要適量,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根據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確定問題的數量。(3)提問適時。很多教師把握不準提問的時機,明明應該是講述的部分,他卻提問;明明應該是設問的時機,他卻講述,這樣的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好。我認為,好的提問時機必定是起始階段要用啟發式提問來理順學生的思維,而在講授階段采取對接式提問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只有這樣,提問的效果才會顯現。
二、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才施問。
一個班級、一個課堂不是幾個所謂的“好”學生和老師組成的,每個學生都有其“閃光點”,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僅僅把眼光落在幾個“好”學生身上,教師的提問要發揮全體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所有的學生,不能出現“遺忘的角落”,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回答問題,讓每一名同學都敢提出問題,給每一名同學平等爭勝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三、提出的問題要有特點,要能發展學生的心智。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可見問題對于思維的發展多么重要,但是問題不是簡簡單單、隨隨便便就能提出來的,一定要精心設置,精心選材。
1.要有明確性,問題的設置要緊跟教學目標,不能偏離教學目標,同時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
2.要有創新性,要根據目前社會的發展狀態和走向,編制的問題要新穎,有時代特色,能給所教授的內容注入新鮮的血液。
3.要有邏輯性,問題的設置要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不讓學生產生陌生感和突兀感,問題就像爬山一樣,由低到高,由淺入深。
4.要有操作性,問題不能脫離實際,讓學生夠不著,要把問題和學生的認知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能提出問題。
5.要有趣味性,平淡如水的問題誰都沒興趣回答,所以問題的設置一定要有趣,要讓學生在第一時間集中注意力,在享受快樂中理解知識,形成能力。
四、課堂提問要注重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思想品德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點在于這門學科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道情情感、具備完善人格的公民,所以思想品德學科特別注重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要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所以問題的設置和編排就是以此為中心,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形成能力,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從而為學生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問題的提出要把學生所學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現實生活,能夠做到明辨是非,辨別真假。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好的課堂提問就像是“黏合劑”,把課堂教學這部“大車”有機地整合起來,教師要“問”,問的是教師的專業技能,問的是教師職業素養;學生要“問”,問的是學生的思維發展,問的是學生的精神風貌。“問”的是教師,教師的態度要“問”,教師的水平要“問”;“問”的是學生,學生的接受程度要“問”,學生的享受狀態要“問”。只有“問”得及時,“問”得準確,才能做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嚴先元.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6.
[2]邊玉芳.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2.1.
[3]陳大偉.教師怎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6.
[4]陸志平.辜偉節.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5]劉旭.聽課、說課、上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