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菊珍
摘要: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索性,激發求知欲,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崇高品質。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教學方法改進探索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二十幾年的教學生涯,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索性,激發求知欲,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崇高品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在教學中不斷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下面我談談改進教學方法的幾點探索,與大家共勉。
一、巧妙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學中的常見內容,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很多的歷史知識和人生哲理。如何巧妙運用歷史故事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是歷史老師常常探討的問題。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有無數歷史故事,如何從中選擇對教學有用的歷史故事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歷史故事必須基本忠于客觀歷史,因此在選擇故事時必須謹慎。其次,選擇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故事。我在教學中,經常選擇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故事。如在講左宗棠帶兵收復新疆內容時,介紹了左宗棠少年時就有大志,他在15歲時寫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正體現了這一點。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時,已年近70歲,為了收復被俄國占領的伊犁地區,他帶著棺材出關,表示誓與俄國決一死戰,為曾紀澤的外交談判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在軍事與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收回了伊犁地區。這樣的講解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學生對左宗棠的理解,也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再次,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導向性。最后,要對歷史故事及時加以點撥。如我在講述“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時,插入一段關于“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巧妙用計表達中國對日本盜取中國山東的強烈憤怒”的故事,學生聽后紛紛拍手稱快,隨即我說:“最后巴黎和會仍打算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交給日本。”然后及時點評:“盡管中國有這樣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但是由于弱國無外交,最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主權的喪失。”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歷史故事,比平鋪直敘地講解效果好得多。
二、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知識的“火藥”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興趣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這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所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千方、設百計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沉悶的歷史課堂變成鮮活的課堂呢?
學生自編自演歷史短劇,可提高知識運用和表達交流能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點燃知識的“火藥”。
例如,學生將《和同為一家》中“文成公主入藏”編成歷史短劇,形象地再現了歷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學生在表演中大膽創新,塑造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時是唐與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離開長安時,唐太宗特地為她鑄造了兩面黃金寶鏡——日月鏡。寶鏡能照見中原河山,讓她思鄉時使用。文成公主途經這里,舉目四望,草原空曠,杳無人跡;拿出寶鏡東望,長安城繁花似錦,不禁潸然淚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鏡。一位留念故土,卻又能識大體、顧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這一劇情的安排,既尊重了歷史,又融入了豐富合理的想象。整個歷史短劇流暢、生動、活潑、有趣。大唐皇帝氣度非凡,胸襟寬闊,以漢藏兩族關系為重,不乏泱泱大國的風范;吐蕃贊普熱情豪爽、豁達樸實;文成公主善良美麗、感情細膩真摯。這些人物性格特點的塑造,真實、可信,絲毫不矯揉造作。
歷史短劇全部程序由學生自己制作完成,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潛能的場所,學生提高了語言表達、合作交流、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激發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了創新意識,點燃了知識的“火藥”。
三、積極引發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習動因
一堂好的歷史課,并不是簡單地照本宣科,而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進而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活躍的狀態,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把創新教育作為重點,課堂要營造創新氛圍,留有創新空間,開展創新活動,各種教法的優化組合將是改革的主旋律。力爭做到多鼓勵,少批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借助學生思想活躍、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進取精神。
首先,教師要把上課當做藝術看待,對教學投入自己的情感。如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其間有主權的喪失和人民的苦難,也有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我在講述這段歷史時,充滿了激情和愛國之心,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用典型的事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學生的情操,開發學生的智力。又如講完抗戰時,我要求學生全體起立,師生共唱國歌來慶祝抗戰的勝利,在唱國歌的過程中,大家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感情得到了升華,愛國之情得到了張揚,這樣,歷史課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功效也得到了發揮。其次,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情感交流,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我們關心、愛護學生,學生才愿意敞開心扉,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和困惑。有一次,有個學生告訴我她的苦惱——同學之間有一些矛盾和誤會。針對這一情況,我給她們介紹了“楊度與孫中山的永樂園誓約”、“孫中山與陶恩沛一笑泯怨”的故事。講完后,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學生進行開導,說:我們學習歷史,聽偉人的故事,并不要求人人成為偉人,而是要學習偉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品格,同學如果能用寬容的心態對待每一個人,彼此間互相交流溝通,就可以消除隔閡和摩擦,和諧相處,共同建設一個和諧的班集體。事后,據同學反饋,她和同學都進行了反思,同學間更加和睦了。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為能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就是好的教學方法。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我們時刻留心,及時總結,在尋求提高歷史學科成績的過程中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陽關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