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雅



現在看來,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過去近半個世紀的事業歷程,典型地體現了企業管理學習從“器具”到“制度”,再到“精神”的探索路徑。
創立于1976年的宏碁開始時完全憑借產品和技術闖天下;從1987年進入第二個十年后開始傾力打造Acer品牌;進入新世紀后,其全球化的營銷和運營平臺日臻成熟,并一度榮膺全球第二大電腦廠商的地位。宏碁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經歷多次變革調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諸多經驗教訓以資借鑒。
2004年從宏碁退休之后,施振榮花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企業永續發展之道的課題,對于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和發展策略做新的思考。他認為,在新世紀的全球商業舞臺上,華人企業應該遵從“王道”,創造價值、均衡利益,才能在充滿變數的市場環境中走出自己的路,成就基業長青的百年企業。
“王道”的理由
記者:您這兩年來大力倡導“王道企業”的概念,主要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施振榮: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對過去的經歷做檢討和反思,最后認定企業能不能永續發展與企業是否具有王道思維直接相關。
我們看蘋果等一批優秀的企業,它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有王道精神,因為行王道而得天下。反觀前幾年的宏碁,大環境已經變了,但宏碁還是在用舊的模式給通路和供應商壓力和塞貨,這就不是王道,因為你沒有兼顧和平衡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是導致宏碁市占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宏碁過去幾年是由意大利CEO主導,依據他短期成功的經驗,遵循霸道的思維。這次轉型如果重新思考王道思維,才絕對是正道。霸道可以做到某一個時間段上的成功,但只有王道才能夠持久。
記者:您20年前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現在則倡導王道精神,這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
施振榮:微笑曲線理論的要義并不是說必須要走到曲線的兩頭,而是說曲線上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其價值。雖然制造端附加價值相對較低,但如果量足夠大的話,總價值也不少。事實上制造業造就了很多就業人口,這是其社會價值。而且經濟的發展都是從制造開始的,因為它的就業效應,還有要具備制造的能力比較容易。
然而,有了這個基礎以后,如果你不往左邊做研究開發創新,創造知識產權,你的價值就受到局限;同理,如果不往右邊進入服務端,做品牌、通路的話,整個價值也會受到限制。
整個產業鏈生態是分工合作的關系,是一個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大趨勢。首先,你要在一定的分工環節上持續專注地做,不斷進步和創造,而且實行簡化有效的管理。如果你一定要整合,首先要做到足夠的經濟規模。在目前的云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你必須找到適合自己創造價值的領域,在創造價值同時造勢,不管是在知識產權還是形象定位方面,造出自己的勢和經營規模,別人可能就會知難而退,不會產生惡性競爭。但無論在微笑曲線的那個位置上,你都要行王道。
記者: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它們似乎很難在普遍行霸道的市場上通過王道去發展,尤其是創業企業,它們是不是應該先行霸道,再帶著“原罪”去行王道?
施振榮:歷史上,的確很多人以霸道得天下,但歷史也告訴我們行王道的人更持久。就政治而言,一個國家土地就這么多,資源有限,我有你就沒有了,所以要行霸道。但是對于現代企業來說,社會需要的東西太多,有無窮多的機會,你可以無中生有,從小處著眼,用創新的方法找到創業發展的機會。當然,如果原先行霸道的企業現在也走王道了,你一樣可以在它的羽翼下找到開發服務的機會,就像蘋果有大量App供應商。
王道之道
記者:請您簡要地概括一下王道精神的要義?
施振榮:王道精神的基本信念有3個,即價值創造、利益相關者均衡和永續經營。王道提倡“六面向價值總賬論”,建議領導人考慮包括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現在、未來6個不同面向的價值,以長期總賬的概念看待企業存在的價值。
王道精神源自2000年前孟子主張的王道政治,所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就是說,要兼顧天下蒼生。現代企業也是一個王國,它的存在是為了社會的需要。企業從創立開始就要考慮是否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只要你為社會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價值,自然就能夠賺錢。
不同的是,企業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王國,自己的“天下”,它的天下蒼生就是企業的員工、目標客戶、股東、社會與環境,以及產業鏈合作伙伴,也就是西方管理體系中的利益相關者。企業員工的成就感對企業很重要,投資股東的報酬率也是企業需要考量的,所有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利益也要全面考慮,除此之外,整個社會的責任及環境的保護都要充分考慮。
世界上有很多企業,有些很龐大,有些可能只有幾個人的規模,但我們可以自己定義自己的企業王國,以及自己的利益相關者。在這個王國里,一定要多贏才能夠永續發展。
宏碁早期提出顧客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理念,這在當時是非主流的。我一直認為,利益相關者里面最大一塊是客戶,可以說有一半是為了客戶,企業存在就是要服務社會的需求,企業最大的利益相關者就是客戶,所以,顧客第一。時至今日,很多西方企業仍然堅持股東第一,甚至員工還被人為的分成了兩類:一是普通員工,一是經營團隊,這也造成西方企業管理中的不少問題,譬如相關利益難以平衡。
簡而言之,資本主義要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它是贏者通吃的思維,東方王道精神是共融共存,也就是利益相關者的平衡變得很重要。
記者:主張利益相關者均衡的王道和西方的企業社會責任有什么區別?
施振榮:西方企業往往是發現問題,然后開始由外而內來規范、治理。
所謂資本主義,就是資本聲音最大,要求股東利益最大化,這是長期以來西方管理模式的核心。西方管理模式發展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以法令來規范企業,以外界的法規和輿論力量要求企業做什么,領導人做什么,是從外到內推動公司治理、管理進步。
大概20年前,我第一次聽到“利益相關者”這個概念。當時西方開始談公司治理,之后又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和環保的議題。這是西方企業一步步發展,逐漸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逐步自我改良的漸進管理史,從重視利潤,到財務、環保、企業社會責任三者兼顧。
西方自外而內的模式有它的盲點。當CEO執著于個人利益,展現人性弱點的時候,就會破壞整個企業的生態平衡。如果問題不爆發出來,無論是輿論還是法律都無可奈何。華爾街的次貸危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王道則是由內而外,企業領導人先修身,再治理企業,這再次體現了東西方人治和法制的區別。法制是進步的,但現今社會,法制也碰到瓶頸。而人治雖然讓整個中國在最近百年有些迷失,讓我們有些沒有競爭力,但也是中華文明能夠延續5000年歷史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王道不是不要法制,不要方法,而是將西方的管理當成“方法”,把王道作為一種由內而外“心法”。一方面東方人沒有西方的歷史基礎,缺乏西方文明中科學、民主、法制的基因,即便學西方管理也只能習得其“方法”而未必能得其精髓;另一方面,西方法制管理也遇到明顯的管理瓶頸。所以我認為接下來世界文明的出路是東西方交融,王道的東方文化可以貢獻到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一個平衡。社會主義實際上是一個目標,資本主義只是一個手段,人類的文明就是希望不斷能夠有一套好的方法讓它永續。
未來的知識經濟,投入最多資源的還是人,所以以人為本的王道思維、管理心法會進入未來組織基因和經營管理,而不是資本主義過去一直關注的錢——當然后者是過去經濟發展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所決定的。我現在談的是未來100年的事。
記者:請您展開闡述一下,東西方文化如何相融,王道精神該如何接軌西方管理?
施振榮:這個其實沒有絕對的分野,就像人并不絕對自私一樣,一旦王道成為企業,尤其是其領導人的日常管理思維,而不是資本為上,那東西方也就順利交融了。因為企業本身都是有利益追求的,大家都要盈利,也只有盈利才能體現出你的價值所在。大家都要好,大家都要好的結果,自己也就好,而自己最好的結果,是可以永續。從這個角度講,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就沒有沖突,只是你要站在最上面的目標,站在王道的目標來看,東西文化就沒有沖突。
有人問我如何看待惠普成立73年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我個人感覺,萬一企業很難創造價值,那少投入一些資源、裁員就是王道。競爭是王道,但如果競爭不過人家,就不該占用市場資源。
在日常執行過程中,我認為公司應該不斷講“人性本善”,特別是創業的時候,因為人是最大的資源。不過,我這里談的王道,還只是一種精神,只有多數人想的、講的、做的都符合王道基本信念,王道才會變成文化。一個組織里如果大家都有王道的信念,慢慢變成文化,我相信對企業的永續經營的幫助會非常大。
實際上,人是環境的動物,人性向善,因為善對大家都好。如果環境允許,每一個人都會有向善的意愿。在公司王國的框架之下,領導人要肩負起這個責任,塑造一個好的文化,為員工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一個能夠讓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朋友向往、期待的工作環境,這樣,才能把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創造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