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作為不能像超人一樣將內褲穿在外面的普羅大眾,一條內褲就是基本生活必需品而已,其基本屬性是舒適和私密,還會有什么其他的意義嗎?
一家叫做Pants to Poverty(拯救貧困內褲)的英國公司告訴消費者,一條內褲會有很多意義:
內褲可以是一種時尚——喜歡看《嘉人》、《Timeout》等時尚雜志的達人們能看到關于內褲的種種華美表述。
內褲可以是運動的——在今年11月初舉行的紐約馬拉松比賽上,將有一支穿著內褲賽跑的隊伍,他們會跑完26.2英里全程。
內褲可以是世界級的——2011年年底,57名裸露下身的男女擠進了同一條巨型內褲,這性感的舉動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羞怯”地予以承認。
內褲更可以是憤怒的——2009年6月,拜耳公司在一周之內遭到來自全球數百條破內褲的憤怒“襲擊”,起因是拜耳公司把一種對人體危害極大的烈性殺蟲劑“硫丹”賣給最貧窮的棉農,而這種殺蟲劑已經被60多個國家禁止使用。
內褲更可以是用來做慈善的,打開Pants to Poverty的網站主頁,其網上購物的設計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有機棉質地,售價不超過20英鎊的內褲旁的一行注釋也許會引人注意——“我們將額外捐贈1英鎊給印度棉農”;如果是男士帶避孕套小袋的內褲,旁邊還會寫著——“我們將多收1英鎊給南非防治艾滋病項目(TAC)”。
從2007年正式成立以來,Pants to Poverty成了時尚棉織品的聯合獲獎者(joint winner of the RE Fashion cotton award),產品行銷20多個國家,公司營業額一直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這家形容自己是“做扶貧基金的CK(Calvin Klein),但是做得更好”的公司,希望用社會創新方式證明商業和慈善并不矛盾——“時尚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美麗工具”。表現搶眼的公司也因為獨特的模式和個性成為英國《衛報》“未來500強”報道中零售和服裝公司50強的第一家,并被英國《Direct》雜志評為“2011最值得關注的20家創業公司”之一。從種植者到消費者之間,Pants to Poverty都做了些什么呢?
內褲債券
公司的創意起源于2005年“讓貧困成為歷史”(Make Poverty History)的運動,這是一項旨在消滅貧困的全球運動,當時的“Live 8”義演名動一時,推動了當年G8峰會上全部減除18個重債窮國400億美元債務的決議,那是有史以來全球實施的最大規模債務減除計劃。當時作為其中的一項活動,本·拉姆斯頓(Ben Ramsden)向3000人售賣了內褲。
拉姆斯頓曾任NPO組織“大赦天下”的國際協調員,他在2007年10月正式創建Pants to Poverty。在英語里,這個名字蘊含著“貧困是可怕的”意思。拉姆斯頓希望用創新的商業模式推動消除貧窮和慈善事業,他形容自己是“內褲企業家”(Pantentrepreneur)在用“簡單、歡樂和性感”的方式做事,公司要“做扶貧基金的CK(Calvin Klein),不過比他們做得更好”。
首先是“內褲債券”的創新融資方式。Pants to Poverty不是慈善機構而是社會化企業,因此不能靠捐贈存活。在英國著名律師事務所霍根路偉(Hogan Lovells)的幫助下,2010年12月1日,100個價值2500英鎊的10年期“內褲債券”順利發售,籌資25萬英鎊,年券根利率8.65。
與一般的商業債券不同,“內褲債券”的投資者都是Pants to Poverty的典型擁護者,他們也不會與一般的投資者一樣用現金方式獲得分紅,他們每季度的回報,內容包括12條有機棉內衣、21.63英磅現金用于繳稅、50英鎊現金用于捐獻給Pi基金。隨著公司盈利的增長,投資者每季度得到的內褲數量也會相應地增加。
其次,公司和基金會的運作分開。盡管Pants to Poverty以消除貧困、對抗氣候變化為己任,但對于商業公司而言,慈善工作還是由基金獨立運作為佳。“拯救貧窮內褲”公司為此建立了獨立的慈善基金會——Pi基金。所有社會活動產生的收益,以及每個網售訂單1英鎊的捐款都自動進入該基金會。Pi基金2009年在印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由棉農所有、不使用童工的有機棉種子貿易公司,讓失學兒童回到學校。在印度至少有50萬童工被迫從事棉花種子的生產,這個模式有望從根本遏止這個現象。
基金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和印度當地棉農組織“地球有機體”(Zameen Organic)合作。在印度,安得拉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是棉花產區的核心地帶,也是社會問題嚴重的地區。以馬哈拉拖特拉邦的維達婆地區為例,在過去15年里,這個地方平均每天有7個人自殺。自殺的原因是棉農為買殺蟲劑而不得不借貸,因此被迫將農作物以低于市價賣給放貸者。年復一年的惡性循環導致棉農不堪重負而走上絕望的不歸路。Pi基金所做的便是和當地組織一起,幫助棉農不使用殺蟲劑、在未被污染的水源灌溉的土地上進行農作,再通過公平貿易方式,使當地棉農能夠獲得過去三倍的收成,有效地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現在有5000多名印度棉農從該基金會的合作項目中受益,并根本性地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沒人想過這是一條內褲的力量哦。和當地的棉農建立長期的聯系,實現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新型關系,這才是Pants to Poverty想要告訴消費者一條內褲的真正意義。用拉姆斯頓的話說:“我們鼓勵年輕人用時尚和藝術,發展摧毀貧困的新方法”。
全鏈條社會責任
Pants to Poverty將社會責任的理念貫穿落實到一條內褲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首先,公司將棉農、工廠紡織工人、零售商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都視作“內褲行動”的一部分,他們深入棉農與工廠,明確基本工資保障制度,自由集會權利,并建立了成本公開、共同信任和效率驅動等基本信念和原則。
在紡織環節也是同樣如此。在環境保護上,Pants to Poverty在印度當地的紡織廠所使用的水90%都是可循環水;使用環境低影響染料,生產的內褲上不殘留任何致癌物;全部使用天然氣能源并采取措施達到節能30%,還為彌補碳排放量種植了20萬棵樹;同時采用回收項目,重新使用棉廢料。
如果說一條內褲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和最貧窮的人之間建立了聯系,那么Pants to Poverty認為“授之以漁”是改變最貧窮人們命運的最好方式。在Pants to Poverty的紡織廠內設有女工培訓項目,提供免費醫療、技能培訓和健康教育,讓這些女工可以有更好的前景。現在已經有2000多名女性接受培訓,而未來公司計劃每年都將培訓700名新女工。同時,在工廠所處的地區,公司建立兩所學校和一所技術學院,這樣可以支持當地其他90所學校、老齡家庭和孤兒院共享知識價值。這些學校里的員工提供最低工資保障、免費醫療、營養品、住所和培訓機會,甚至還有自衛術和瑜伽課教育。
按照社會型企業的理念,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鼓勵志愿者參與,個人可以報名參與融資、設計、生產、營銷和銷售的任一環節。例如,一個大學校園的學生很有可能是Pants to Poverty的“員工”,他可以設計內褲、可以把自己的宿舍當倉庫、可以在校園里售賣內褲,更可以自己組織各種宣傳Pants to Poverty理念的聚會和活動。
2012年3月,Pants to Poverty組織了一場設計以奧運為主題的內褲設計比賽,來自15個院校的學生參與了這項比賽,哪個組賣出最多自己設計的內褲就能獲得到印度參觀的機會,他們將參觀Pants to Poverty“從棉到底”(from cotton to bottom)的供應鏈。要知道,每一場宣傳Pants to Poverty理念的活動,都被公司看作可以鼓勵人們進行改變的行為。
而專業型公司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其中。Leo Burnett公司幫助Pants to Poverty設計了標志、品牌特性和組織活動。幫助公司發行債券的霍根路偉也是以志愿的行式為Pants to Poverty提供契約、知識產權和建立法人組織的協助。
基金會的活動也和這種全價值鏈的社會責任形成了有機聯系。2011年3月,Pi基金啟動了英國青年就業培訓項目。這項和基督教青年會合作的項目,幫助無家可歸的失業年輕人進行職業培訓,使得他們能夠取得NVQ(國家職業合格證書)。這些年輕人也接受如何售賣內褲產品,或者如何圍繞整個內褲生產的價值鏈做點自己的小生意。拉姆斯頓想用Pants to Poverty直接受益的5000多名印度棉農、數千消費者和上百個獨立零售店等影響力的現實告訴人們:“意識到世界正在發生什么,而人們是有能力和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讓事情回歸正途的,這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