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和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學習知識的多少則取決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建構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提高學生的建構能力至關重要,而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體驗則是提高建構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體驗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讓情感體驗引領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處于疲倦狀態下的頭腦,是很難有效地吸取知識的.”可見,學習狀態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莫大的影響,而積極的學習情緒是良好學習狀態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誘導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調整好學習狀態,為體驗式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學習情緒最有效的方法.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很多數學奧秘的發現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歷經波折,或者機緣巧合,而這些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恰恰給數學教學情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不妨在課堂中引入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趣味故事、數學家的奇聞軼事或者有關數學的歷史典故等作為數學課堂的調味劑,讓學生了解數學的起源和發展,提高數學文化素養.多媒體能夠將文字、圖像、聲音、色彩、動畫等諸多元素融為一體,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企及的,教師要多多利用多媒體教學的便利之處,改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多媒體帶來的多種感官的刺激下深化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數學的生活特性,將知識與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常識緊密聯系,引入相關的實物、實體模型和生活問題,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教學情境,啟發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均值不等式”這一節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五一”假期臨近,各大商場都推出了促銷優惠活動,A商場的優惠方案是所有商品一律先打p折,在此基礎上再打q折,B商場的優惠方案是先打q折,再打p折,而C商場的優惠方案則是對于同一件商品兩次都打p+q2折,那么你能不能計算出來哪家商場更優惠呢?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降價優惠問題,也是均值不等式應用的典型實例,由于學生對問題情境非常熟悉,對題意的理解不存在困難,很快便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核心——pq和p+q22的大小,順利解決了問題.
二、鼓勵動手操作,讓發現體驗激活課堂
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聽講,他們很快就會感到枯燥厭倦,只有教師想方設法發揮學生的參與主動性,課堂教學才能具有吸引力.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適當安排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促進其思維發展,學生動手又動腦,體驗發現的樂趣.
只有那些符合高中生認知規律,同時又能激起學生動手欲望的教學活動才能夠讓學生產生參與欲望,因而教學活動不僅要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還要迎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學情為學生量身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下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橢圓的定義”這一部分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體驗橢圓定義的得出過程,筆者設計了“走進橢圓”的教學活動,并且分別設計了理解型和探索型兩種活動方案,并請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自己動手操作.
理解型方案:在硬紙板上釘上兩枚圖釘,并且用圖釘固定一根細繩,隨后用鉛筆拉緊細繩,在硬紙板上慢慢移動,作出圖形,嘗試改變細繩長度,看看畫出來的圖形有什么變化.
探索型方案:拿出一張圓形紙片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折疊,將紙片繞圓心翻折一周,然后觀察所得圖形.這兩個活動方案相輔相成,理解型方案幫助學生理解了橢圓的定義,而隨后的探索型方案激發學生思考,深化理解.
三、培養建模能力,讓探究體驗提升效率
數學建模能力對高中數學學習至關重要.數學建模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應用能力等,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且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而建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實踐——理論——實踐的體驗過程,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最終達到知行合一.
數學建模的過程一般分為實際問題、數學模型、得出結論并檢驗拓展.由實際問題向數學模型的轉化是建模的重點和難點,這是一個抽象和歸納的過程,要求學生透徹理解生活問題,并且熟知數學知識點,能夠有效地在生活問題和數學模型之間建立聯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滲透抽象和歸納的數學思想,讓學生逐步習得建模思想;由建模得出結論是考查學生推理和演算能力的重要過程,需要學生充分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檢驗拓展是由結論回歸生活問題的過程,這一步的存在讓數學建模更加完善,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總結,還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反思交流,找到最合理、最有效的建模方案.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解三角形的應用,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生活問題:怎樣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識來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經過討論,學生給出了不同的方案,有的小組直接將旗桿作為三角形的一邊,測量仰角;有的小組考慮到了測量仰角,將測量點選在一定的高度之上;還有的小組選取兩個測量點,利用兩個三角形的關系進行計算.不同的思路產生了不同建模方案,各個小組還設計了測量步驟并給出了計算過程.不同的建模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小組間相互交流,在共同討論總結中找出了最合理、操作性最強的方案,在體會反思中完成了一次建模練習.
總之,“體驗式”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過程,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情感體驗;鼓勵動手操作,給學生帶來發現體驗;培養建模能力,給學生帶來探究體驗,用數學體驗來豐富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并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