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艾超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材施教,使每名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關鍵詞】重點知識——畫龍點睛;難點知識——有情有景
心理學表明:人的感性認識本質上是理解性的,但是,從人的完整認識過程來看,這些感性認識形式是對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還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因此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幫助學生在大腦的皮層中構成穩固的、有聯系的、概括性的表象就必不可少了.
一、重點知識——畫龍點睛
所謂教學重點,是“在教材內容的邏輯結構的特定層次中占相對重要的前提判斷”,也就是“在整個知識體系或課題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內容”.知識是死的,有些是抽象的.這對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記憶與學習要相對困難些、費時些,再加上重點知識的學習一般都是在新授課中完成的,對于學生通常都是第一次見面,所以教師要在畫龍后再點睛,給所教的知識賦予形象,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將平移圖形的三步驟“找點、移點、連線”,用形象的“牽牛鼻子”來理解圖形的平移,并讓學生用拳頭表示牛鼻子做動作,這樣圖形的平移就演變成學生喜愛的“找‘牛鼻子、移‘牛鼻子、連起來”的游戲了.
二、難點知識——有情有景
教學難點,一般指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理解和掌握起來感覺比較困難的關鍵性的知識點或容易出現混淆、錯誤的問題.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也有些內容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在一般情況下,使大多數學生感到困難的內容,教師要著力想出各種有效辦法加以突破,否則不但這部分內容學生聽不懂學不會,還會為理解以后的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難.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頤的話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所以教師要寓理于情,講清來龍去脈,那么學生在熱情高漲的時候,一定會突破教學難點的.
1.在知識的銜接處,講清來龍去脈
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系統性很強,每項新知識往往和舊知識緊密相連,新知識就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舊知識就是新知識的基礎和生長點.有時新知識可以由舊知識遷移而來,可同時它又成為后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數學知識點就像一根根鏈條節節相連、環環相扣.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有的銜接處交代得不夠清楚,這就需要教師思考“為什么”,讓學生明白來龍去脈.如教學六年級“確定位置”時,我是先復習二年級的八個方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方向名稱的由來,我告訴學生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是中國人通常說的方向,因為中國是內陸國家,通常都是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所以把東、西作為主方向.而西方如荷蘭、英國等國是航海國家,雖然也是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但當人們到了茫茫的大海中,有時看不到太陽的時候,你們說人們會怎么確定方向啊?學生說指南針.對,有了指南針,我們就可以一下子確定南北方向,所以今天我們學習的確定位置,就是國際上通用的以南北為主方向的確定位置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故事,學生就會對過去學的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2.在學生的易錯處,制造相應情境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在某個知識點出現錯誤,如何提高學生的警覺,加深學生的印象呢?教師就要制造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將這個易錯處與某件令人難忘的事連起來,形成條件反射,從而避免錯誤的再發生.如教學一個新的知識后,讓第一個出錯的學生寫一句話,如教學圓錐的體積公式后,有學生將13漏掉了,他寫道: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千萬不能漏掉13,否則就成了求圓柱的體積了.以后只要有學生出錯,就讓這名學生代他讀這句話,如果寫的人第二次錯了,就要既讀自己的名言,還要接受一次將上衣正反倒穿的懲罰,如果再出現,要接受將鞋子當手套的一次懲罰.這樣做都是為了讓學生記住不能犯同樣的錯,讓學生將這樣的錯與具體的人結合在一起.又如將學生創造的巧妙方法,給予命名,讓學生將巧妙的方法與具體的人對應起來,既鼓勵了優生,又幫助學生記憶這種巧妙的方法.
3.在學生難理解處,設計有趣情境
有些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理解、難記憶的,如何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正確地解答呢?這就需要我們創造出有趣的情境,幫助學生記憶.如三年級教學將1,3,4,6,8這五個數組成一個三位數與一個兩位數,它們的乘積最大是什么?乘積最小是什么?我們在講清算理的基礎上是編了這樣的故事情境.要使乘積最大,所以“團結力量大”,怎樣才能團結呢?所以要“禮讓三先”,即你取最大的8,我取二大的6,但是我們兩人相差也不能太大,否則也團結不好,所以要“奮起直追”,即我取三大,你取四大,我再取最小,這樣就成了83×641.如果積最小,往往是“自私自利”,我們將數由小到大用畫圈的方法編成1,3為一組,4,6為一組,8單獨成組,取第一組中最大的3,再取第二組中最大的6,再取第三組中的8,這樣就成了368×14.由于有了這個情節的支撐,學生在期末的考試中,沒有一名學生出錯.
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畫龍點睛、創造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濃,而且思路被打開,靈感被觸發,知識得到落實,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2006.
[2]魏華.語言使知識有說有笑,使講解有情有景.中教網,河南省魯山縣城廂小學,2000-10-16.
[3]怎樣突破教學難點.網絡.
[4]馬芝秀.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突破“重點難點”.網絡,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