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華
教學反思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思維活動,它一方面是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并且予以改正,通過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以后的教學方法更加完美.
現今的數學教學往往會出現如下一些現象值得我們去好好反思.
現象1:逢課必“情境引入”,導致創設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 某教師在講拋物線方程時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你們知道趙州橋嗎?想不想看看?同學們回答:想.老師馬上打出趙州橋的圖片,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趙州橋的圖片+知識新授,其次是趙州橋的圖片+例題,再次是趙州橋的圖片+鞏固練習,最后還是趙州橋的圖片+總結.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反思 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僅僅是為了給傳統教學“包裝”一下,給傳統教學加點“味精”嗎?“情境”創設至少有一個基本原則: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如果情境創設不能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如果情境創設不是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甚至是虛構的情境,這樣的情境寧可不要.不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展開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創設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利,對于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講解.我們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更不能是虛擬的,我們需要一個“求真”的教學情境.
現象2:“我拼、我拼、我拼拼拼”
案例 公開課的一個普遍現象是:班級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經過教師的安排依次坐好,目的是為了進行合作學習.課桌一拼就表示走進新課程了?就表示合作學習了?再看,不管問題有沒有被討論的價值,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投入熱烈的討論之中.
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是當前課堂教學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重要途徑.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的效率,也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不少教師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就其課堂形式來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鬧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同時部分教師給出的討論題目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想在哪討論就在哪討論,甚至于學生討論的題目并不具備討論的價值也要在小組里討論.有時討論的時間也沒有保證,有時學生還沒進入討論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師的要求下就結束了.就學生而言,討論中不能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從表面看很熱鬧,實際上,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小組中只由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發言,沒有學生間的互動;學生間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夠,彼此不注重傾聽對方意見,小組間的交流很少,沒有真正的討論與合作,這種合作基本停留在個體獨立學習的層次之上等.
現象3:刻意“孤立”文本
案例 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課堂上學生的書本始終沒有打開過,有的甚至一上課教師就說:“同學們,請把書合上,這一節課我們講……”還有的課堂從開始到結束根本就見不到有課本.
反思 上面的現象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新課程標準提倡老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這一教學理念卻成了一些老師隨意處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師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脫離教材.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學內容不能只限于書本,它既來自課本,也來自學生生活;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領學生科學地補充教材,準確地加工教材,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天地.一些教師錯誤地理解為教材是可有可無的,以至于有的課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課外內容的補充上,課堂成了“資料展示廳”;有的教師甚至離開文本去大談從網上查閱到的資料;有的課堂甚至從開始到結束根本見不到有教材.以上種種,對教材本身的學習大大削弱了.
現象4:課堂提問表面熱鬧,其實華而不實
“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策略,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使提問停留在淺層的交流上,抓不住問題的關鍵和要點,泛泛而問.由于問題的結果已經很明確,這樣的提問表面熱鬧,實質流于形式,膚淺,對啟迪學生的思維毫無意義.
2.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只關注結果是什么,“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過程,很少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怎么想出來的?”
3.提問只面向少數優等生,多數學生成了陪襯,被冷落一旁,他們缺乏體驗成功的機會.
反思 提問要目的明確,表述清楚.教師提問要考慮到提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問,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提問,是關注教學的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還是能力目標.同時一個好的提問必須表達清楚,準確嚴密,詞不達意的問題會讓學生茫然失措,浪費時間.
反思,能讓我們拒絕平庸;反思,能使我們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反思,使我們的教學經驗升華.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深入反思,積極探索,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教學行為和能力才會有本質性的提高.也許反思使你輾轉難眠,然而你會發現:反思使我們的教學生命如東升的旭日,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