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飾娟
孩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并不是由一張“白紙”開始學習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有自己的數學思想,有自己的“七彩世界”.我們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動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繪出一片繽紛. 下面就以我執教的《圓的周長》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一、釋放自由,體驗學習經歷
自由是創新的靈魂. “活動、體驗、建構”是一次次再創造的學習過程. 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主活動、自由表達、體驗過程、主動建構. 課伊始,我就創設了米老鼠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唐老鴨沿著圓形路線跑的情境,讓學生在興趣高漲中復習了正方形的周長知識,接著引導學生動手摸一摸、找一找身邊圓形物體的周長,再揭示圓的周長概念,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在這基礎上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么關系呢?(教師沒有發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務,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通過計算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 )再讓學生總結出測量圓的周長方法,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繩測法、滾動法、軟皮測法和化曲為直等. 交流之后,使學生發現這些方法并不能適用任何圓的周長測量,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明白只有通過實踐操作,親身體驗,才能找出更簡便的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自由的,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學習過程,而教師只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
二、帶著問題,學生主動探究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有句名言: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將新課標真正落到實處.
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幾種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 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并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 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后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時,我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 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并再次觀察甩小球游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 為什么圓的周長僅與其半徑或直徑有關? 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 而我則深挖教材內涵,采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通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游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 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三、人文交融,感染學習過程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給予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課堂教學應走出“唯科學”的迷途,實現“學科知識教學”與”人文素養熏陶”的完美結合. 就數學學科而言,“人文素養熏陶”不是孤立于課堂教學中的,它是伴隨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而逐步滲透的.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松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身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我的課堂教學中如:“究竟什么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 ”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語文教學,強調課文的前后呼應,同樣道理,數學的驗證,也要注意前后呼應. 本節課的開始我在創設賽跑情境時,讓學生比較圓的周長與正方形周長的大小,發現圓的周長現在不會求,無法解決問題,再導入新課. 在學習完圓的周長公式后,我馬上讓學生回過頭解決“賽跑”中圓周長的計算,使學生發現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重要性,并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又比如:學生在測量圓的周長時,發現一些方法(滾動法、繩測法等)時,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所有圓的周長都可以這樣測量呢?教師出示甩小球游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從而引導學生必須找到一種簡便、適合的方法,于是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當學生理解了圓的周長公式后,教師又馬上回過頭讓學生用所學的簡便方法解決“小球”轉動所形成的圓的周長,這樣凸顯知識應用的重要性.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教學活動,鉆研教材,鉆研學生,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