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軍
創新教育是個熱點話題,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入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 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 ”托爾斯泰也曾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 ”因此,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那么怎樣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體會.
一、誘發參與動機,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動機是推動任務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人的創造力都是在一定的動機下引起的. 巧設激情情境,強化學習動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創新意識.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導語不僅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因而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設導語,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早進入最佳狀態.
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上課一開始我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明今年12歲了,只過了3個生日,為什么?”學生們一下子爭論開了,有的說小明家里窮,過不起生日;有的說小明學習不好,爸媽不喜歡他,不給他過生日;還有的說小明的生日是個特殊的日子……在學生急于想知道的情況下,我引出了課題“年、月、日”,并告訴學生學完這節課后,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通過創設這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熾熱的追求和疑問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于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興趣和好奇心又往往來自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 因此,教師要有意識設疑,使學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積極探索創新.
二、營造生動、活潑、和諧、自由的氛圍
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專制、壓抑的課堂氛圍會給交流帶來障礙. 因此,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誘導者. 應該營造生動活潑、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讓每名學生敢于發言、勇于表現. 教學中可以用激勵性語言、手勢、體態語等讓學生心靈愉悅,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己見,敢于與老師、同學辯論. 使每名學生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都有一種輕松感,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贊賞和鼓勵,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這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要放下架子,擺正位置,摒棄“我只有教你才會”的教學思想和“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路子,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 在有不懂的問題時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進行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三、動手操作,探究發現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 因此,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讓每名學生都有參加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在動手、思維的過程中探究創新. 例如: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時,我讓每名學生準備兩種不同規格的小棒各8根,當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長特征時,讓學生自己選擇用小棒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個. 學生就邊思考邊擺,擺正方形要選擇同一種規格的4根小棒,擺長方形要選擇不同規格的各2根小棒. 操作時即使學生開始選錯了,也會在操作中自我糾正. 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創造力得到了發展.
四、鼓勵質疑問題,激活創新思維
質疑問題是創造的種子,“疑”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而產生的.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疑問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 創新意識源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 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決學生的嘴,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欲望,點燃創新的火花.
五、發揮合作優勢,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合作探究即在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突出學生間的協作與討論,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有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協作能力、評價能力及創新素質的提高. 小組內可有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的學生組成,使優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鍛煉,學困生得以幫助,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小學數學是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廣闊領域,只要我們轉變教學觀念,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一個創新的支點,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 使數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讓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早日生根、發芽、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