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課堂教學中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正確、恰當、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能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枯燥的教學問題趣味化,靜止的教學問題動態化、復雜的教學問題簡單化. 同時教學中不可走極端、盲目過分地依賴多媒體教學,那么多媒體教學中什么是容易忽略的問題呢?筆者以切身感受權衡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優劣,與大家探討.
一、注重使用課件,忽視深研教材,認真備課
課件是通過計算機將文字、圖形、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進行綜合處理制作而成的. 完全由數學老師獨立完成每一節課的課件制作是不現實的也是沒必要的,許多課件是直接來自于開發商和網絡. 老師圍繞課件講課,把“課件輔助教師”變為了“教師輔助課件”,被課件牽著鼻子走,不再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只用鼠標和按鈕來完成教學,這樣教學效果必將適得其反. 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鉆研教材,要充分把握“教什么”和“怎樣教”這兩個方面. 一堂數學課,內容很豐富,但總有一兩處關鍵內容,首要問題就是分析,判斷并設計恰當的方法來抓住這些關鍵內容,把難點真正分散,各個擊破. 在實踐中怎樣立足學生生活,制造認知沖突,著眼學習興趣,利于學生活動,關注知識發生,注重問題提出,找準學習起點,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教師應該去思考的,而不能認為找到一個課件就一勞永逸了.
二、課堂教學中過分依賴投影,忽視板書的應用
在電化教學日益普遍的今天,教師在課堂上的板書可以在透視投影機的膠片上即時書寫,也可以通過鍵盤、鼠標等指令電腦將輸入的信息放大顯示. 較之傳統的板書、板畫,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更為靈活、簡便,也更加形象直觀. 對于在采用多媒體教學時代是否還需要保留板書呢?我們認為,多媒體投影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之一,并非萬能和完美無缺的. 比如,多媒體課件一旦制成,其內容即相對固定,在課堂上難以作隨機應變式的調整. 如果能在播放投影的同時,適當穿插必要的板書內容(尤其是需要學生做筆記的重點內容),不僅有利于教師臨場發揮,也有利于學生的思路與教師同步,增加其臨場感,為其提供一個適當回味的時間,易于抓住重點、難點.
三、過分強調課件教學,忽視實物教學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感知和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和積累空間和圖形的經驗,由此建構起對物體形狀清晰的空間觀念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目標. 那么是用課件上課還是使用實物上課更直觀,效果更好呢?課件教學自然有它的優點,如果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它的最佳功效,則會創造出相應的最佳效果,如上“角的度量”時,我們用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畫角,由于教具不透明,教師指導既費時又費力,如果利用課件,學生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怎樣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頂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它的效果是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所無法比擬的. 但實物教學也有其優勢,就地帶材,低耗高效,簡潔生動,如教學“認識長方體”時,使用實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比一比,慢慢弄清楚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的基本特征,然后老師再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棍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模型,在做框架的過程中,同學們更進一步的理解了相對的棱為什么會相等,相對的面為什么會相等,一個頂點有多少條棱相交,這些相交的棱與長方體又有什么關系,等等,學生不僅經歷了視覺觀察活動,而且直接接觸操作對象,動手觸摸,觀察形狀,動手制作模型和分析比較特征,由此獲得更加豐富的形象,從而建構起長方體清晰的空間觀念. 顯而易見,實物直觀的合理運用比單獨使用課件輔助教學效果更明顯.
通過對比反思,我們發現運用多媒體教學,體現的是人機對話,人機交互,容易忽略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增大課堂容量、加強練習的密度、強度,但傳統的課堂練習,教室越安靜,學生的腦力勞動可能越積極,也才越能體驗到思考的樂趣、腦力勞動的價值. 總之,多媒體教學總有一個適時、適度、適量、恰當使用的問題. 教學中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仍是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媒體使用的最佳效果,取決于教師深入鉆研、分析教材內容特點、學生感知規律、媒體呈現功能的基礎上,進行最優的教學組合. 并非越現代越先進的教學媒體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就越好,有時一些傳統的、常規的教學媒體,如果使用恰當,照樣能獲得優質的教學效果. 可見,課件直觀輔助教學應與傳統教學媒體和睦共處,在教學實踐中合理融合、相互滲透、兼容發展,構建一個和睦共處的媒體庫,使兩者的優勢互補,將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