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梅
【摘要】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直接動力,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強大的學習動機.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前提.
【關鍵詞】 興趣;懸念;生活實際;多種形式;學習動機
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并在其中產生積極情緒體驗的心理傾向,也是人才成長的起點. 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追求的傾向. 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濃厚的興趣,將是人們刻苦鉆研,勇于攻關的強大動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楊振寧教授也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 ” 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興趣,才能想學,愛學,學好. 因此,實施“興趣教學”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下面就談一些教學策略:
一、創設趣味懸念,激發求知興趣
精彩的課堂導入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趣味懸念之中,使之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要想一上課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引入新課,使學生有新奇感,從而為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創設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一上課就對學生“夸下海口”:“只要同學們說出三角形的任意兩個內角的度數,直角三角形只說一個銳角,我便能立即說出另一個內角的度數. 你們信不信?”“不信!老師不準用量角器量哦!”班上的幾名學生紛紛給我“搗亂”. “不信的話,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量出其中兩個內角的度數,然后說給老師聽. 老師要是說不出來,今天就不布置作業了”. 這時,學生們炸開鍋了,一個個認真地畫、量,企圖難倒我,爭先恐后舉手發言. 結果,我不僅說得快,而且都對. 學生們這下子服了,紛紛要求我“傳授秘訣”. 于是,學生便帶著求知的懸念開始新的一課.
二、應用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是在日常生活、勞動實踐中產生的.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可向學生介紹與生活有直接相關的例子. 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性. 如“較大數量、較小數量、相差數量”三者數量關系的教學,課前我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去購物,親身體驗購物情景. 課堂教學中指名匯報自己購物結果,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通過“誰與誰比、誰多誰少”的相互問答,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充分表達三者之間的聯系,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意義. 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數據,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便會積極參與,誘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這時進行新課教學,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又比如在計算自己家的客廳、房間需要多少塊瓷磚才能鋪滿時,這就需要數學知識來解決,而不是盲目的購買多少瓷磚. 需要測量客廳、房間的地面積和每塊瓷磚的面積,為了不浪費材料,就必須認真計算. 因此,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是創造者必備的文化素養. 所以,在教學中,給學生傳遞這一重要的數學知識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學生學習興趣才會產生.
三、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習動機
要激起學生的興趣,要求廣大數學教師敢于創新,不受成規束縛.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傳授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必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智力,利用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進率時,傳統的方式靠學生硬記,但效果不好. 如果讓他們死記硬背,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 為了幫助學生較好的記憶,我讓學生每人帶一把米尺,把他們帶到操場上,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數一數,親身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長,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再在操場上量出100米,讓學生來回走10趟,讓他們知道1千米又是多長. 采取這種教法,很容易地反映了它們之間的大小,生動形象地揭露了它們之間的進率,學生學得快,記得牢.
四、提供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學生一旦能運用已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學習興趣必然得到提高. 在教學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誰能告訴大家你今年幾歲,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嗎?有名學生大聲說:“我今年8歲,我媽媽今年34歲. ”我把8和34寫到黑板上,“誰能用數學語言說一句話?”學生說:“8比34小,34比8大”,“媽媽的年齡比孩子的大得多”, “媽媽比孩子大26歲. ”又問:“你們想不想猜猜老師今年幾歲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老師30歲,32歲,35歲……”老師提示:“我的孩子今年12歲,給你們三個答案:30、33、38. 我今年可能多少歲?”學生異口同聲地喊出“38歲”. 準確地猜中了老師的年齡,全班學生歡呼雀躍. 再如:學習“厘米和米的認識”,我要求學生先估計一下講臺、課桌、黑板各有多長,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實際測量,通過討論交流,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與1米、1厘米長度有關的物體,如圖釘的長約1厘米;食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講臺的長大約是1米……再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身邊熟悉的事物,如門、電視柜、鉛筆、身高、步長有多長. 通過對身邊事物的估測和實際測量,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總之,興趣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情趣、志趣,才能使數學活動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