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珠
摘要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文化基礎上明顯弱于本科院校的學生,并且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分為兩大類,即普高生和“三校生”,為了實現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本文重點通過對不同生源類型學生在文化基礎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性調查和研究,提出相應對策,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源類型高職生差異性研究與對策
早在1985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發展職業教育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到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形成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加速的今天,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建設現代化社會、提高全民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職業教育的對象——高職生,從相關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由于生源類型的不同,在整體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因此,分析不同生源類型高職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差異,將會對新時期發展高職教育提供有利的幫助。
“三校生”是指來自技校(技工學校)、中專(中等專業學校)或職高的學生的統稱,通常通過單考單招的考試方式進入高職院校。普高生是指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通常通過參加全國高考進入高職院校。從我校近三年招生數據顯示,三校生的生源在逐年增加,所占比例的增幅也較大,說明不同生源類型學生的相關問題將會越來越多,成為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和發展職業教育水平的關鍵問題。
1 對不同生源類型高職生的差異性比較分析
1.1 區域性差異
(1)省內省外差異。我校近三年來招生生源中外省普高生人數具有上升的趨勢,主要是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普高生,這些省份與浙江省內的學生相比,由于經濟落后,在所受教育的質量上有一定的差距,在認識事物的能力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省內學生較自由發散,省外學生較保守。
(2)省內各地區之間差異。普高生和三校生在招生生源上大部分來自省內各縣市,主要為溫州、臺州、麗水、紹興、嘉興、金華、杭州、寧波等地,雖然浙江省在全國屬于發展前沿的省份,但各縣市的差別也較大,如麗水、臺州較為內陸的地區經濟就欠發達,而溫州、寧波等沿海城市經濟較發達,由經濟所決定上層建筑,因此這些沿海城市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會較高,導致來自這些地區的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
(3)城鄉差異。中國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農村,城鄉差別是基本現狀,對于教育而言,由城鄉差別引起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質量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有些農村孩子,成績較好也上不了學,而在城市,由于經濟基礎較好,只要達到投檔線,一般都會選擇升學。
1.2 個體性差異
為研究普高生和三校生個體性差異問題,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
1.2.1 文化基礎方面
(1)您對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學習的感受
由此可見,普高生對數學、英語等公共基礎課的知識掌握較扎實,對相關知識的學習也不會感到很吃力。主要也是因為在高中階段,普高生大部分的時間用在理論學習上,而三校生很多時間用在了技能訓練上,由于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的不一樣,導致培養的重點不一樣,最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也說明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多地關注相關一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后,另外一方面就會相對地欠缺和薄弱。導致在高職階段學習過程中,不同類型生源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技能操作的掌握存在差異性。
1.2.2 學習方法和態度方面
(1)您對數學公式、物理公式等的運用和學習
(2)課程考試的最后高分大題目的類型你喜歡哪種類型
普高生和三校生在高中階段所受教育的差異以及區域性差異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文化基礎的差異。同樣,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發現,在對數學公式和物理公式等理論工具的應用上,普高生明顯占有優勢,存在相對較大的興趣。說明在學習方法上,普高生側重于利用理論工具進行分析,而三校生不太喜歡理論工具的應用。另外,對理論考試試卷最后一個大題目的題目類型的選擇,可以發現,對于已有的題目類型的接受程度上,普高生接受度較高??傮w來看,對于題目類型的選擇比例,兩類學生的選擇趨于相似,但主要區別體現在“其他”這一選項,從問卷中可以看出,很多三校生提出對于目前有的題目類型都不太喜歡,要么喜歡選擇題這種簡單的,或者干脆是操作題,不喜歡用理論知識來研究。說明在學習態度上,三校生遜色于普高生,對于既定的問題,普高生的配合程度和解答程度較高。
2 針對差異性分析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
2.1 提高認識,尊重學生發展,探索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與創先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職院校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多為混合編班,而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管理,忽視了普高生和三校生存在的差異,對教學管理和高職教育的發展是起到阻礙作用的。因此,應該根據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和不同發展的需求,探索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摒棄單一的混合編班的組織教學模式。
2.2 承認差異,區別對待,分類管理,構建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
由于高中階段教育差異性的存在,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過程中,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差異是不可忽視的。在研究差異性及其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分類管理,區別對待是必要的。雖然三校生在文化基礎的積累方面弱于普高生,但是對于技能操作和學習的興趣不低于,甚至是高于普高生。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小班化的分類教學管理,將三校生和普高生進行區別管理,側重不同生源類型相對薄弱能力的培養。在生源量相當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分類分班教學,在生源量相差較大的情況,只能采用混合組班的教學,但是在混合組班里面可以采用分組“幫扶”教學,利用不同生源類型的學生的相對優勢,構建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體系。
2.3 針對文化基礎積累和學習方法的差異,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資源配備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特別針對高職生中存在的不同生源類型的差異性問題,更應該將因材施教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要考慮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差異,制定相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另外提供相對應的教學資源和輔助教材。讓教師在分班教學和混班教學等多種教學組織的形式下能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促進全部學生的共同發展。
L蕓翁飫叢矗豪鏊職業技術學?011年院級課題 項目編號:LZYC201101項目類別:青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