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忠華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數學教育理念. 而數學的學習內容則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數學觀念、應用意識及其推理能力. 所謂“數學應用意識”,是指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尋求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 那么為什么要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應用意識,以及怎樣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獲得的數學知識能學以致用. 作為一名普通的數學教師談一點個人體會:
一、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意義
1.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如中國數學的瑰寶《九章算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諸如物價、利率、測量、估算、設計、種植、加工等都要用到數學知識來解決. 假如離開了數學,社會進步就成為紙上談兵.
2. 數學應用意識是研究其他學科知識的工具. 比如物理、化學、邏輯學、計算機等學科都需要數學知識,精深的數學知識有助于其他學科的深入研究. 歷史上就有科學家因數學知識的欠缺而耽誤其他學科結論的得出的例子,例如胡克就因高等數學知識的不精通而耽誤了一個物理結論的導出.
3. 增強數學應用意識是當前課程目標之一. 現行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通過數學學習,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做法
(一)重視課堂教學主陣地,逐步滲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1. 情景教學是滲透“數學應用意識”的前提條件
對于學生來說,數學之所以難學,主要是所學的知識很少以創始人當初所用的形式出現,呈現出的是經整理,濃縮加工過的抽象、精練的數學結論. 因此數學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盡量能讓學生來親自參與“知識再發現”的過程. 通過合理、形象的情景教學,使學生如入其境,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 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吸取更多的思維營養,從而為充滿樂趣的、令人迷戀的數學應用做好必要的準備. 要做到這一點,可以用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案例1 學習a = bc型數量關系時,對課本的一個開放型問題作如下改編導入新課:小斌家房屋進行裝修,買來一大捆粗細均勻的電線,現要確定其總長度的值,怎樣做比較簡捷?(使用的工具不限,可以從中先取一小段作為檢驗樣品)學生討論熱烈,興趣很高.
生活空間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你若用心地以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便會發現數學規律巧妙地安排著生活. 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原理.
2.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數學的直觀性和奇異美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經成為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條途徑. 俗話說:聽不如看,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直觀教學平臺.
案例2 七年級上的內容“從不同側面看”這節課中,首先呈現了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畫面. 在28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孟關良、楊文軍在皮劃艇項目獲得金牌時,從不同側面拍攝到的兩幅感人畫面,憑空想象是不可能描述出來的.
案例3 八年級下的內容“里程碑上的數”這節課中,豎立在公路邊上表示路程的水泥樁很容易被人忽略,用課件展示教材開始那部分內容,小明爸爸騎著摩托車帶著小明行駛在公路上,畫面上顯示整個運動過程以及在不同時間所看到公路邊上里程碑上的數的過程,畫面可以不斷重復. 形象逼真的畫面,摩托車行駛的轟鳴聲,以及摩托車每過一小時所看到里程碑上的數的情景,為學生理解什么是里程碑上的數提供了一個現實場景,為學生理解題意起了直觀的引導作用,吸引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自己編發展題,然后從中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全體學生解答,逐步形成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二)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強化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豐富而生動的數學課外活動有助于形成教學相長的局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嘗試用數學,強化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1. 精選活動內容,上好活動課
活動課的內容可以取材于教材中的“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的內容,也可以是課程中的一些課題學習. 這些內容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和可操作性,都有讓學生學以致用的功效. 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重要素材. 例如:讓學生設計并剪制勻稱美觀的軸對稱及中心對稱圖案,適當地用在黑板報、宣傳欄、筆記本上,或運用軸對稱及中心對稱知識設計家居飾物,改變自己房間的局部布局等. 又如在太陽光下測量樓房高度、旗桿高度等.
2. 組建學習合作小組,追求共同發展
在現行教材的編排中,課程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即“讀一讀”欄目. 其中的“無理數的發現”“‘代數一詞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魔方”“勾股定理與費馬大定理”等內容,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又如“車輪還能做成什么形狀?”,組織學習和討論“人體上的0.618,生活中的0.618”等,通過閱讀課外讀物,制作和應用模型,增強用數學的責任感和信心. 通過競賽輔導,學生數學日記和小論文寫作指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習慣和能力;借助于計算機、計算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組織教學,發展學生的主動性、責任感和自信心.
在實際操作中,要有一個原則:注重基礎,適時適度. 即在努力抓好基礎知識教育、掌握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內容、時間,選擇合理的方法、手段,進行適量的活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總之,數學應用是一種數學意識,是基本的觀念和態度. 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活動,讓數學應用意識順著知識流水流向學生的肌膚,融入學生的血液,化為信念,形成能力,成為學生終身享用的財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