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笑游
案例描述
一、激發探究
小朋友喜歡看天線寶寶嗎?(喜歡)老師也喜歡看,給你們講一個他們的故事好嗎?一天,阿頗、拉拉和帝西一起看到一頭又大又美麗的大象,心里高興極了,回來告訴了太陽寶寶,帝西說:“大象長著一條長長的鼻子,像鉤子,還有兩只大耳朵. ”拉拉說:“不對,大象就像一道高高的墻壁,下面有四根柱子. ”阿頗說:“大象就像我們的屁股,還有尾巴呢!”太陽寶寶越聽越奇怪,就問:“到底看到了幾頭大象啊?”三只天線寶寶異口同聲地回答:“一頭!”太陽寶寶更奇怪了:“那怎么都不一樣呢?”大家都進入了沉思.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天線寶寶是他們非常熟悉而且喜歡看的動畫節目,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熱情. ]
二、觀察探究
1. 師:為什么它們的觀察結果不一樣呢?你能想辦法幫它們解決嗎?(能).
[帶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心情幫天線寶寶和太陽寶寶解決困難,相信每個小朋友都非常高興,又可以做好事!肯定能積極地探索下去. ]
2. 組長從抽屜里拿出天線寶寶.
師:請把天線寶寶的臉朝右邊放在桌子中間.
3. 觀察要求.
(1)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你看到了天線寶寶什么部位?
(2)小組交流,三個人看到的結果一樣嗎?
4. 學生活動.
5. 匯報(說出:你坐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天線寶寶哪一面?)
6. 交換位置看一看,再匯報. 引出:背面、側面、正面.
[分組教學,不光學生參與課堂發言的機會增多了,而且擴大了參與面,在小組討論時可以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和互助精神. ]
7. 引導: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物體的形狀也不一樣.
板書:位置不同 形狀不同
[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兩個層次的探索,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間. ]
三、解決問題
師:為什么三只天線寶寶看到的大象不一樣呢?
結合大象圖指名回答.
[既與前面的情境創設相呼應,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一舉兩得. ]
四、聯系生活
1. 車子圖. (出示車子的正面和背面圖,觀察判斷)
2. 觀察照片.
師:前幾天,老師來到我們班交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猜猜她是誰?老師把她的照片拍下來了,想看看嗎?
分別出示背面猜一猜;側面猜一猜;正面確認.
3. 如果你去照相館拍照,喜歡怎樣拍?
師:看來發現事物的美,還要選好合適的角度.
4. 如果仔細認真地去觀察,還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
(1)出示人馬合一圖.
猜一猜:A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B這張圖的側面會是什么樣的?背面呢?
(2)出示褲子圖.
猜一猜:一條褲子幾只腳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 考慮到這一點我在設計時用了生活中處處可見的車子、褲子等圖案引導學生從不同的位置觀察. 還特地拍攝了本班學生正面、背面和側面的照片讓學生觀察,看到照片之后,學生的心情好激動,利用拍照經驗,很自然地將此經驗融入到數學學習中. ]
5. 廬山風景區.
師: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物體都需要我們仔細認真地去觀察,特別是出去旅游時,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一處景色,都別有一番風味. 小朋友去過廬山嗎?老師帶你們去看看吧!
欣賞廬山風景
師:覺得廬山怎么樣?
著名詩人蘇軾去廬山游玩時寫下了一首詩: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讀了之后有什么感覺嗎?
[這一環節是本課內容的提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正好說明了站在不同的位置觀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一樣的嗎?從學科整合來講,數學課中不僅能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能學到語文的知識. ]
五、課堂總結
1. 這節課學到了什么?2. 揭題板書:觀察物體
3. 今天小朋友的表現這么好,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圖,請你仔細觀察(出示人頭圖)圖上到底有幾個人頭?
(1)獨立觀察. (2)小組討論、匯報.
課后反思
1. 精心設計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逐步學會觀察的方法,積累活動經驗.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活動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動活潑,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每一次觀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確,反饋及時,并盡可能讓學生人人參與,在活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體驗.
2. 建構主義認為,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 本課教學中,始終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感知知識的本來面目.
3. 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給足學生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體驗中有所發現、感悟和發展,把數學學習與活動融為一體.
與此同時,在設計時有些地方也比較矛盾. 比如在選材方面,天線寶寶雖然是學生熟悉而喜歡的. 但由于天線寶寶身上與學習內容無關的部位太多,像顏色、頭上的天線,等等,在觀察過程中影響了學生的觀察效果. 于是我在想如果把天線寶寶改成其他的實物,那么觀察的效果是否會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