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思
摘要翻譯碩士專業學位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由于沒有先例可循、沒有常規的寫作模式,在從選題到答辯的整個論文完成過程中,師生都有許多疑惑和彷徨。因此,導師要準確把握其角色,充分發揮其在學生論文完成各階段的作用,使學生順利完成論文。
關鍵詞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寫作導師角色
0 引言
到目前為止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的培養單位已達158所,其中40所院校已產生(或即將產生)畢業生。在這過程中,許多與MTI教學密切相關的問題也日漸凸顯,例如教學課程的設置、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方式的創新、實習基地的建設、畢業論文的模式、就業方向的擴展等。對于一門新興的專業,其發展必經歷借鑒和探索,需接受社會現實的各種挑戰。對于初接觸這個專業的學生而言,導師的存在就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提出了三種論文形式:(1)項目: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中外文本進行翻譯,字數不少于10000字,并根據譯文就翻譯問題寫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報告;(2)實驗報告: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就口譯或筆譯的某個環節展開實驗,并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寫出不少于10000字的實驗報告;(3)研究論文: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撰寫翻譯研究論文,字數不少于15000字。穆雷根據翻譯行業的職業特點,借鑒其他專業學位中關于學位論文的要求并結合翻譯行業的實際操作流程提出將MTI的三種學位論文形式調整為四種,即重要崗位的實習報告、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驗報告和翻譯調研報告。之后,穆雷、鄒兵在此基礎上綜合歸納了MTI學位論文的五種方式:重要崗位的實習報告、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驗報告、翻譯調研報告和翻譯研究論文。由于沒有先例可循、沒有常規的寫作模式,在從選題到答辯的整個論文完成過程中,師生都有許多疑惑和彷徨。筆者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所處的大環境下,從學位論文實際完成過程入手,探討導師在“設計者、誘導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觀角色下的微觀角色。
1 論文完成過程中導師的角色
1.1 選題、開題——掌舵人
畢業論文作為對學生在校學習、研究、實踐成果與素質能力的檢測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題、開題,作為論文的第一步將直接影響整個論文的成敗。因此,選好了題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穆雷、鄒兵在對首批15所MTI高校畢業生學位論文的統計中發現:翻譯項目33.9%,實驗報告0%,研究論文66.1%。這一數據說明大部分學生仍傾向于選擇傳統式的論文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由于沒有先例參照,學生為了順利畢業往往會選擇有例可參的研究性論文;第二,由于沒有經驗,沒有明確的論文規定,導師為了指導起來方便多建議學生采用有先例的研究論文形式;第三,導師與學生交流不夠。據筆者了解,部分學校師資緊缺,導師帶領的學生不僅有翻譯方向的,還有語言學方向或文學方向;優秀導師帶領的學生甚至多大數十名。這種情況下,學生雖有意選擇其他論文形式進行嘗試但導師與學生交流較少某些想法得不到肯定、支持與實施,最終使學生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中。
筆者對西南大學首屆MTI畢業生學位論文進行了統計,發現翻譯項目98.4%,實驗報告0%,研究論文1.6%。就“翻譯項目”與“研究論文”兩種論文形式而言,該數據與穆雷、鄒兵所獲得的數據差異較大,但這說明西南大學在把握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及突破傳統的論文寫作方面作出了較大努力。
以上兩組數據雖存在一定差異,但都顯示實驗報告為0篇的事實。是實驗條件不允許還是其復雜過程令人卻步?這值得深思。
由此看,論文選題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測試,也是對培養單位教學條件的檢測,對培養目標把握程度的反映。選題、開題時,導師應像掌舵者一樣牢牢把握學生選題的大方向,引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培養目標,讓學生把握所選論文的目的、意義以及其科學性、合理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嘗試。
1.2 寫作——教練員
作為論文的主體部分,寫作過程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是師生共同合作、緊密聯系的過程。翻譯作為一種認知活動,一種技巧,一種藝術,它要求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熟悉所選論文涉及的領域,例如法律、機械、醫學、建筑、哲學、科技等;要在熟練運用辦公室軟件的基礎上使用一定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例如trados, wordfast, lingoes等;選擇實驗報告的學生還需要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總結實驗。因此,寫作過程就是一把標尺,測量學生是否具備扎實的雙語能力、廣博的文化背景知識、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嚴謹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勤奮誠信的人格特征。
寫作過程中,學生就是球場上的球員,導師則是場外的教練——提供戰略戰術,但不參與比賽競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雖提出了論文形式但具體要求、相應格式都未說明,加之無先例可參照,導致MTI學生束手無策,無從著手。導師應為學生指出著手點,如參照其他學科專業學位論文形式或國外同專業學生論文形式。此外,導師還可為學生提供一個模板,使學生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動或改進。如西南大學已從首屆MTI學生開始采用這一方法,獲得了較好的結果。翻譯碩士與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更注重實踐,更注重與其他學科(行業)的聯系。這一點在論文中得以體現。導師除要求學生勤于使用工具書,善于利用網絡,敢于向專業人士請教,還應要求學生具有“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研究態度。畢業論文的完成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數次修改、刪除、增減才能完成。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自改、互改,導師也要認真修改學生的論文,尤其是翻譯部分或實驗部分。
1.3 答辯——導演
畢業答辯是畢業論文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學生專業知識及綜合能力進行測試的直觀環節。它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簡要概述自己選題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義,并回答答辯委員會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由于其新生性,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大多按照常規論文答辯程序進行,從而產生了不少困惑和困難。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解決。發現的問題主要包括:
1.3.1 形式、標準單一
培養翻譯專業人才,首先要正確認識傳統外語專業人才與翻譯專業人才間的差別。《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指出了翻譯專門人才的培養與傳統外語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仲偉合、穆雷、許鈞等都比較了傳統外語人才與翻譯專業人才的不同,并就翻譯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建議。正是翻譯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應有別于傳統的學術型學位論文答辯。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學生仍傾向于選擇傳統的研究論文,使得各校多沿用學術型學位論文答辯形式和評審標準。這使部分選擇實踐報告、翻譯項目的學生感到困惑和無助。
1.3.2 答辯程序不夠規范
部分學校由于師資緊缺,每名導師需要指導十幾名甚至數十名學生;加之教師科研、教學、生活的壓力較大,導師很難投入大量時間來指導學生的答辯而多半讓學生獨自努力或分組演練。同時,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畢業答辯必須集中在有限的幾天內完成,客觀上造成畢業答辯時間緊張。最初還能保證學生的答辯時間,到最后不得不以“縮減學生答辯時間”的方式來按時完成任務。部分學生畢業答辯時間甚至不足10分鐘,這不僅有失公平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答辯質量。《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有一位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且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然而由于實際條件不足許多學校都未達到這一點。另外,部分答辯委員會教師考慮到學生的畢業問題、就業問題、院系名聲、學生情緒而不愿過多指出學生論文中的不足或提出較多較難的問題。這些原因導致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學生的答辯時間短、要求低、質量低,甚至給學生留下“走過場”的印象。
畢業答辯在檢驗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也在考驗學生自我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導師應根據培養大綱設計符合本專業本校的論文形式并及時推出針對MTI實踐報告、翻譯項目的新評審標準。導師要讓學生正確認識答辯的重要性,組織學生互評,指導學生如何準備、如何答辯、如何在答辯后進一步完善論文。此刻的導師不只是教練更是一名導演。他指導學生全面把握翻譯過程中的重難點,深入理解翻譯理論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的運用,并要求學生能在答辯過程中“演”好“應用型、專業化、職業化”翻譯人員的角色。
2 結束語
作為一種新興的專業學位教育,MTI順應時代而產生,但它面臨著各種挑戰。這些挑戰和困難并不是單靠某個人、某個校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全社會相關部門所有人員的共同努力。導師不僅在MTI教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學生論文完成過程中(尤其是在目前沒有先例可參、軟硬件條件尚不完備的情況下)也發揮著無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導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其在學生論文完成各階段的作用,使學生順利完美地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