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
在我縣舉行的高中課堂教學大比武中,作為評委之一,聽了幾位參評老師上的同一節內容“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第一課時,感受頗深.其中有兩位老師的課,因其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不一的課堂互動方式等,引起了下面聽課評委褒貶不同的評價.下面,我就這兩位教師上課的過程大致作一概述,并就個人聽兩位教師的課后反思整理于此,希望與廣大同行商榷.
陳老師,男,有18年教齡(從初中調入高中,高中教齡6年).在復習一次函數y=kx+b圖像作法的基礎上,判斷兩點是否在此圖像上,引入直線方程的概念,然后提出問題:在直角坐標系中,過點P旋轉,不論轉多少周,它對x軸的相對位置有幾種情形?在學生簡短回答的基礎上,用投影給出傾斜角的定義,然后釋義確定傾斜角的三個關鍵條件,并配有一練習題.在講直線的斜率時,先讓學生作圖: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過原點且傾斜角分別是45°,135°,60°的直線,并試著寫出它們的直線方程.然后觀察思考:直線的傾斜角在直線方程中是如何體現的?在引導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投影給出斜率的定義,并設置了一個概念辨析題,又給出表格,讓學生填寫傾斜角α和斜率k之間的關系,總結兩者之間的規律.還沒來得及講解例題,下課鐘聲已響.滿臉遺憾.
張老師,女,有16年高中教齡.她先以問題導入的方式引入第一個概念,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的作業紙上作出函數y=2x+1的圖像l,并判斷點A(1,3)和B(3,1)是否在圖像l上,并請學生討論概括:①什么樣的點都在該函數的圖像上?②該函數的圖像上的點都滿足什么條件?讓學生很容易接受所學的新知識.而傾斜角定義的引入是由一個動手操作問題引入,怎樣連一張正方形紙片的對角線(用課前準備好的一大一小兩張紙片)?一張小紙片,用三角尺連接對角線兩端點就可以(兩點確定一條直線).但一張大紙片,三角尺因長度小于對角線的長度,學生無法用前面的方法連接,問題自然而然在實踐中產生.學生就轉而想通過其他方式解決,很容易得到,可由一點和一個角來確定一條直線.傾斜角定義的形式水到渠成.在引入斜率的概念時,用幾何畫板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過原點且傾斜角分別是45°,60°,135°的直線,讓學生寫出它們的方程,然后觀察思考:直線的傾斜角在直線方程中是如何體現的?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到傾斜角不同,方程中x的系數不同,但這個系數正是傾斜角的正切值!然后總結練習.讓學生在所學知識點處形成聯結,不僅理解了傾斜角和斜率的關系,更是對知識的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使所學知識點連成線,織成網,更鞏固,更深刻,也更能靈活運用.
兩節課各有千秋,亮點紛呈.評完課后,上課教師和評委真心面對面,相互交流探討,提出了許多改進完善的建議和意見,希望對本節課進行二次教學設計,真正起到比賽是手段,提高是目的的作用.對我更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促使我聽課后反思,反觀自己的教學,以不斷提高專業能力.下面是我聽課后的幾點反思.
1.創設問題情境,貼近課堂教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抽象性概念和嚴密的推理,由于我們長期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忽視了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清晰地理解基本概念發生、發展過程,不能正確地把握內隱的數學思想方法,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教育不能采用硬性嵌入抽象概念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數學情境是數學教學的前提.課堂教學設計應以新課程標準所反映的新理念,創設問題情境,貼近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貼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采用問題牽引,探索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去主動探索和感受一個個概念的發生、發展的過程.為了讓學生了解三個概念:直線的方程、直線的傾斜角、直線的斜率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那么相應的三個引入情境創設,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點也正是檢驗一個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試金石.這三個引入既是對教材的挖掘,也是體現教師在備課中不僅要思考“教什么(What)”和“怎樣教(How)”,更要思考“為什么這樣教(Why)”.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建構知識結構,滲透思想方法,同時也彰顯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新課程理念.學生的能力在實踐探索中得到了發展,真正體現了以知識為載體、發展能力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的時代要求.但有時有些老師為了趕急圖快,或為了所謂的知識容量最大化,課堂上顯得很直白、很快,像倒豆子似地一吐為快,忽略了真正的過程中蘊含的思維容量,沒有真正地“授人以漁”.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計算機是數學情境設計的理想輔助工具,能在教學中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尤其在展示課上是教師采用的必備教學手段.它以圖文并茂的表現方式,生動地描述各種復雜抽象的數學對象關系,并配以色彩鮮艷的動畫演示,形象逼真地模擬各種軌跡的形成過程,解決了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形成、發展過程感性認識的不足,不能深入理解數學思想方法等問題.其作用不僅是直觀、高效、增加容量、幫助學生理解,尤其在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過程中,“形”的動態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數”的涵義,能起到言語不能表達的作用.華羅庚先生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但有時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多媒體投影僅僅起到了一塊小黑板的作用.另外利用幾何畫板中的字體、顏色、背景、位置以及呈現的先后順序,等等,都有些濫,或者播放速度過快,像放電影似地讓學生眼花繚亂.再者操作熟練程度不高,出現一些小問題時一籌莫展.這些都應引起我們教師的高度重視,加強現代教育技術這方面的充電學習.另外,像平常用的直尺、教條等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