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校史真實的記錄了學校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學校的精神文化和風格特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和發展載體。本文發現校史教育意識淡薄、校史文化研究不系統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促進校史文化建設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校史傳承校園文化
校史作為學校精神和傳統文化理念的集中體現,能夠對全校師生起到榜樣傳承的作用,同時能夠對學校和師生起到規范約束和陶冶熏陶的影響。文化建設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挖掘和梳理學校歷史以及現實資源,來擴充學校文化建設資源,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理念,使得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充分發揮校史的作用,這也成為學校文化建設擺脫發展困境、破解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
1 校史的作用
校史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有著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作用。特倫斯·E·迪爾與肯特·D·彼德森在《校長在塑造學校文化中的角色》一書中指出:“歷史和典故是學校文化的內涵”、“愿景和價值觀是學校文化的根基”、“儀式和典禮是學校文化的載體”、“建筑與收藏品是學校文化的象征”。現實的情況是,在很多高校,特別是那些在國際上影響力極大的歷史名校,它們的文化底蘊是相當豐厚的,它們的歷史傳統是很悠久的。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就體現在把這些文化底蘊和歷史傳統轉化為學校發展的動力;如果棄之不顧或炫耀,而不去認真地加以利用,校史的作用就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具體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榜樣傳承的作用。校史是學校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它不僅集中展現了教師們在教書育人、獻身教育事業方面的奉獻精神,而且還體現了學生們刻苦努力、創先爭優的拼搏精神。同時能夠激勵全體師生奮發圖強,獻身祖國的遠大志向。因此,為了能夠使學校歷史能夠得到永存,文脈得到延續,就應該充分挖掘校史這一寶貴資源。愛因斯坦悼念瑪麗·居里夫人有這么一段話。她說:“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質可能比純粹理智的成果對一個時代以及整個歷史進程所具有的意義還要大”。所以,杰出的校史人物比其他歷史人物有著更直接的榜樣作用。青年學生大都對本校的名人、名師頗感興趣,因為在真正開啟他們的人生之路前,他們非常需要前輩的指點和經驗的借鑒。他們經常會思考,為什么他們能克服萬千磨難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他們的價值觀是什么?他們獲得成功的秘訣又是什么?所以說校史具有榜樣傳承的作用。
二是凝聚激勵的作用。在學校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些事情通過人們的傳述,也就可能成為了日常中的故事。學校的故事體現了學校的精神風貌,因為這些故事不僅能夠溫暖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的想象,同時能夠凝聚全校師生,為學校發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而不是僅僅供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在任何一所學校中,我們都能發現許多成功的歷史典故,這些成功歷史典故伴隨著人們的講述和傳承,一方面促進了學校文化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激勵廣大的師生員工更加積極刻苦進取、勤勞工作,從而來形成一種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發展的精神風貌。
三是規范約束的作用。校規、校紀、校風是規范和約束學校師生行為的重要指導標尺,這是在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這種規范作用是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具體可分為有形形式和無形形式。其中,有形形式主要指的是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根據自身辦學理念不斷更新、完善所形成的各項規章制度。無形形式則是指通過大力宣傳及舉辦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文化節、藝術節等),來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這種文化氛圍來形成一種“軟約束”。在青少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發展的階段,要通過學校的這種規范約束作用來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其思想逐步發展成熟,并努力達到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目標。
四是陶冶熏陶的作用。校史的陶冶熏陶作用體現在很多方面,不僅包括精神層面的,還包括物質層面的,這兩個層面對學校文化建設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校史的陶冶作用不同于正規的教學與管理,因為它是通過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和方式逐漸滲透到教師和學生文化中去的,這種作用的發揮悄無聲息。學校在正面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所產生的逆反心理,也是通過學校文化建設中校史的陶冶熏陶作用消除的,因此能夠收到正面教育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2 校史文化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多數學校并未充分意識到校史的重要性,它的重要作用不僅沒有被足夠重視,而且還經常被忽視。盡管有些學校開始意識到校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是問題依然不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意識淡薄。學校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校史資源的重要性。長期以來,校史工作范圍很小,僅僅局限于收集、整理和查考等一些基本工作。因此,很多教師對學校文化建設缺少關心,甚至不少教師缺乏對校史的了解,進而缺少充分利用校史的意識。學校文化建設者沒有充分認識到校史文化的建設對于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補充作用。
二是缺乏指導。校史的作用未能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歸因于缺乏正確理論的指導。因此,學校只能在發展過程中慢慢地探索,來研究如何利用校史開展學校文化建設。
3 校史文化建設的建議
充分發揮校史的資政、存史、育人功能,進一步充實校史館或校史展覽室內容,使其成為學校發展歷程的見證,成為向全校師生開放的教育基地。以增強師生對校園精神的認同感、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以上對校史現狀問題的原因分析,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尋找出一些符合高校文化建設的切實有效的舉措,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高度重視、增強校史意識。學校應成立校史編寫委員會,及時組織相關部門老師加快校史編纂,不僅對學校自身豐厚的校史資源進行挖掘,還要通過研究學校成長歷史和辦學傳統,編寫出極具特色的校史校本教材,以真實記錄學校的發展軌跡。因為如不及時整理編寫這一段時間的學校發展歷程,若干年后就會有許多東西失傳。同時,校園標志性建筑物景觀的修建,如校史文化長廊等。開展校園活動,主要是以校史為主題的紀念活動等,都可以很好的開發校史資源,活躍高校的文化建設。
其次,轉變態度,從被動了解校史到主動探求校史。調查發現,學校教師對校史的了解程度要弱于學生。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一個學習態度問題。內外因理論在哲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理論,也就是說內因是主因,外因要發生作用只有通過主因。所以,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想充分利用校史的作用,就不僅需要繼續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主動地去探索接觸,主動地由“看客”變為“主人”。有些學校輝煌成就的取得,正是靠的一代又一代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與付出。正如高寧所說:“這一切,沒有任何外界指令的強求,憑的是一種對教育的熱愛、對校史的鐘情、對家鄉的眷戀。”所以,在發揮利用校史在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學校師生一定要樹立一種主人翁的大局意識。
第三,發展特色課程,諸如形成以“大師風采”、“名家講壇”為亮點的課程。校史課程是記錄學校發展歷史的課程,它主要宣揚學校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是歷經歲月洗禮后所積淀的,同時校史課程還是授課教師傳授學校滄桑發展歷程的重要課程,師生們必然會被校史的生動性以及厚重的人文歷史魅力所吸引,從而引起良好的強烈反響。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以生動、風趣地方式來講述校史名人軼事,并能夠深刻、啟發性地來闡釋其中所蘊含的重要哲理。同時教師要富有激情,盡自己最大努力來鼓舞師生們的士氣,進而打造“名師”的形象,展現“大師”級人物的風采。一方面通過高校的老教授以及知名專家來教授校史課程,在此過程中講述自己對學校歷史的切身感受等,并對學校的青年學子們的發表寄語。另一方面通過邀請知名校友回到學校講學,并把它作為校史課程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校友同樣通過講述自己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的學習成長經歷、成功經驗以及奮斗歷程等,進而很好的表達自己對母校的愛戀之情,并鼓勵在校學子們要好好認真學習,并激發他們的愛校之情。
第四,校史育人與學校宣傳相結合。校史課程是彰顯學校辦學過程中發展成果和發展理念的課程,校史文化的傳播以及校史精神的弘揚也是通過校史課程來進行的,同時,校史課程也是校史育人和校史宣傳結合在一起的課程。校史的學習者和傳播者就是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而學生又是學校的主體,他們是一批批即將走向社會并深愛母校的青年學子,通過他們向自己的周圍的人們宣傳自己的母校,將會更好的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所以,教師在校史課程的教學中,不僅要講授校史的內容,更要積極鼓勵學生去宣傳校史,宣傳學校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就。校史的傳播和感染是沒有邊界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校內可通過校內廣播,校外可通過電視、報刊以及雜志等多種形式、媒介進行校史的宣傳。只有通過全方位的宣傳,才能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