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
【摘要】 數學教學中,我們在編寫練習題時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尊重概念教學,尊重我們學生的思考,做好最正確的引導.
【關鍵詞】 解讀文本;尊重;兒童思考
【原題再現】
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單元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
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 把13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個,還剩()個.
□÷□= □( 個 )…… □(個).
學生在解決這道題時出現了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類:部分學生在解決這題時都是2個一圈,圈了5份,還剩3個,所以很順利地完成了填一填,趕緊做下面的題. 第二類:有個別學生把“平均分成5份”錯誤地理解為“每份5個”,所以就5個一圈,圈了2份,還剩3個,但這種學生在解決“圈一圈”時暴露出了問題——題意理解錯誤,在解決“填一填”時又根據題目的要求“把13個△平均分成5份”將方框填寫正確了. 他們也沒有覺察到自己哪里有錯誤.
第三類:聰明的、平時考慮問題蠻周到的學生在解答這題時遇到了困惑:他們認為“把13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2個之后,還剩3個,這3個還可以再分1份的呀,所以應還剩1個. 這就與題中的“填一填”的題意產生了矛盾,應該將題目改為‘平均分成6份,每份()個,還剩()個. ”乍一看還挺有道理的. 但是我們靜下心來,仔細讀題、審題,根據有余數的除法必須遵守“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原則,這道題并沒有出問題. 因為13 ÷ 5 = 2( 個 )……3(個),顯然余數3比除數5小,解答結果正確.
【概念再現】
我仔細琢磨學生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的想法,回顧我們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每幾個一份,分成了幾份;一種是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義,我們借助直觀形象的“擺一擺”來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第一種分法學生都掌握得很好,在解決第二種分法時必須首先讓學生明白要搭幾個框架,然后再根據題意一個一個地分,一直分完而且沒有剩余. 《有余數的除法》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讓學生在擺小棒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余數、有余數除法的概念.
【綜合反思】
此題根據出題人的意圖應該是第二種分法,但并沒有為學生提供5個框架,而是直接讓學生“先圈一圈”,這與第一種分法產生了概念沖突. 而題中的第二問“再填一填”學生在解決這一問時實際上都是根據題目要求來填寫的. 第一類學生的思維過程就屬于“先填一填,再圈一圈”,他們似乎也有疑問,但是用“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原則加以驗證正確,這一題也就過了,趕緊做下題. 第二類學生圈錯,填對,他們也覺察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而第三類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先圈一圈,他們知道應該2個一圈,但為剩下3個糾結著,明擺著還可以圈一份,但是題目要求“平均分成5份”,如果再圈一份就變成“平均分成6份”了,真夠糾結的啊,所以當機立斷“老師,這道題不能做!”. 多好的學生啊!
我對三類學生的解題答案進行了反思,他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思維狀況?仔細想想問題還是出在題目中的數字“13”,或者“5”上,如果我們把題目改成“把11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個,還剩()個. ”或者“把13個△平均分成6份,每份()個,還剩()個. ”我們的學生也不會造成這種不必要的錯誤,為這道題糾結了半晌自己也不能給個答案.
我在與學生交流、討論這題時,讓學生通過圈“△”的過程、觀察橫式,理清“13”表示被除數,“5”表示除數,“2”表示商,“3”表示余數,發現這里余數“3”比除數“5”小,符合“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原則,故解答正確無誤.
通過這一題的教學實踐,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在編寫練習題時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尊重概念教學,尊重我們學生的思考,像語文教學那樣提倡老師寫下水作文,我們數學老師也要先把練習題下水做一做,就不會出現類似本題的糾結,給學生學習上捏造了不必要的彎道,從而誤導了我們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