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痛方
家里出了幾位頗通中藥的村醫,我也有幸很小便接觸藥草,雖然最終沒有成為醫生,但對中醫藥也多少有些了解。我曾學過1則治癌痛良方:沒藥、血竭、沉香、麝香、辰砂各20克,木香10克,均研為細末,再用甘草100克熬膏,與上述藥末拌勻待用。癌痛者可每次服此方15克,姜鹽湯送服。而除治療癌痛外,本方還能治療心絞痛、胃腸痛、痛經等。
廣西桂林陸炳生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按中醫觀點,癌痛是邪毒蘊結日久,導致氣機不暢,血行淤阻,進而“不通則痛”。上方其實名為“沉麝丸”,最早見于宋代醫書《蘇沈良方》,據書中記載,它主治“氣滯血淤,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方中沒藥味苦辛,能散血去淤,消腫定痛,常用于跌打損傷、心腹諸痛、經閉等;血竭為龍血樹的樹脂,味甘咸性平,內服可活血散淤、定痛,李時珍云:血竭可“散滯血諸痛”。臨床證明,血竭為“止癌痛要藥”,血竭配沒藥,能讓散淤鎮痛之力倍增;沉香味辛性溫,能行氣止痛、溫中散寒,善治胸腹氣滯、脹悶作痛、臍部疼痛等;木香行氣止痛、解痙,與沉香合用,可增強行氣止痛之效;麝香能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辰砂即朱砂,味甘性涼,有毒,主要有鎮靜、安神、解毒功效,常用于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等;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緩急止痛、補脾益氣。研究證明,甘草對橫紋肌、平滑肌攣急均有解痙作用。諸藥配合,具有較強的活血行氣、鎮靜鎮痛功效。本方可適用冠心病、心絞痛、腸痙攣、胃痛、痛經患者,癌痛者選服本方也當有一定緩解作用。
注:上方以“姜鹽湯“送服,能起引藥效果,有助增強藥效。這是因為鹽能清火涼血、解毒,姜則有助藥物發散,引導氣血運行。
姜棗桂圓湯治慢性胃炎
干姜10克(切薄片),紅棗、桂圓各30克,紅糖20克,加水500毫升后煎煮15分鐘,早晚服用。此方有溫胃調補作用,適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等。
遼寧撫順白素菊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慢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吞酸”等范疇。由于病因、臨床表現等不同,常分為肝氣郁結、脾胃虛寒、食滯血淤等多種證型。對證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
本方中,干姜味辛性熱,主要功效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善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寒飲喘咳等證。藥理實驗表明,姜具有解熱抗炎、鎮靜鎮痛等作用;紅棗即大棗,味甘性平,有益氣補血、寧心安神作用。紅棗中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有助于補養氣血,提高人體免疫力;桂圓(龍眼肉)味甘性溫,甜潤可口,有益心脾、補氣血及安神等功效,特別適用于久病體虛、氣血不足之證;紅糖性溫潤而甘甜,既能益氣緩中、活血化淤,還能散寒止痛。
諸味合用,共同發揮健脾暖胃、散寒止痛、活血養血功效。本方對慢性胃炎屬于脾胃虛寒型者當有良效。如寒邪侵襲引起的胃寒疼痛,久病所致氣血不足、形寒體弱、面白唇淡者,選用本方也有較好療效。但患者如有咽干舌燥、舌苔黃膩、便秘等明顯熱象時,則不宜選服本方。
注:脾胃虛寒主要表現有胃痛隱隱,喜溫喜按,口吐清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甚則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等。
清眩飲治梅尼埃病
治療梅尼埃病,可選清眩飲。旋復花12克,茯苓、棗仁各15克,枳實、竹茹、清半夏、天麻、陳皮各10克,炙甘草6克,澤瀉、白術、生龍牡、石決明、代赭石各30克,生姜5片。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本方著力化痰和胃、清膽,平清竅不寧。一般患者服用第1劑后嘔吐即止,2劑后能起床活動,3劑基本痊愈。重癥者可以繼續服用5~10劑以鞏固療效。
河北定州曹祖興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梅尼埃病(舊稱美尼爾氏綜合征)多發生于30~50歲的中、青年人,男女發病無明顯差別,發作時主要出現眩暈、耳聾、耳鳴及耳內悶脹感等癥狀。目前病因仍不明確。
中醫認為此病多由情志不暢、飲食所傷、失血外傷或勞倦過度所致,屬中醫的“眩暈”,在我國歷代醫藉中記述頗多。根椐患者的不同癥狀,分為很多證型。根椐此方提供的癥狀,應屬“痰濁上蒙型”。主要治療原則是燥濕祛痰,滋陰熄風,健脾和胃。
此方是以古代醫書《醫學心悟》中的半夏白術天麻湯為主,加旋復花、代赭石、枳實、竹茹、澤瀉、龍骨、牡蠣、石決明、棗仁而成。方中半夏、茯苓、陳皮、炙甘草善治痰證頭眩胸悶,白術運脾化濕,天麻平熄內風,對風痰眩暈、頭重如蒙確有良效;旋復花、枳實、竹茹下氣消痰、破氣散積;澤瀉清利濕熱,在方中可以重用;龍骨、牡蠣鎮肝熄風(宜先煎),主要用于眩暈劇烈、嘔惡、手足麻木、震顫等;石決明、棗仁,用于養血安神寧心;加上生姜健脾和胃,調和諸藥。用其治療梅尼埃病,只要對證,確有良效(編者注:此方雖可治梅尼埃病,但藥味太多,不如用二陳湯簡便)。
治三叉神經痛方
生地、當歸、丹皮各9克,白芷2克,細辛、川椒各6克。水煎服,每日2次,5日為1療程。三叉神經痛患者如用本方,對病情改善大有幫助。
江蘇南京馬學仁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周祖貽點評:祖國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主要是由于“風火上擾、氣滯血淤”或“風邪內侵、淤阻血絡”引起,分為“痰火阻絡”型和“內風襲絡”型,患者疼痛厲害,甚至產生精神癥狀,部分人會有自殺傾向,亟需治療。
本方中,生地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功效;當歸能補血和血、活血止痛,常用于創傷疼痛、血滯疼痛等;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活血祛淤,常用于惡血積聚疼痛、創傷跌損、淤血阻滯疼痛;白芷發表祛風、消腫止痛,常用于“頭風”引起的頭痛、眉棱骨痛等;細辛能發表散寒、祛風止痛,善于發散風寒之邪;川椒有溫中止痛作用,常用于各種痛癥。6味藥配伍,共同發揮活血祛淤、通絡止痛功效,故此方對三叉神經痛當有一定治療作用。
三叉神經痛也可用針灸方法治療,常用穴位有風池、翳風、下關、合谷等,效果顯著,應用方便安全,不良反應小。除正規治療外,三叉神經痛患者還要注意頭面部保溫,保持良好精神狀態,睡眠充足,適當運動。
治頭痛方
木瓜、川芎各10~15克,丹參10克,甘草6克,大棗5克。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此方對頭痛,特別是血管神經性頭痛有良效。
廣西南寧周彭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周祖貽點評:頭痛有外感頭痛、內傷頭痛、血虛頭痛、氣虛頭痛、陰虛頭痛、陽虛頭痛等之分,必須辨證清楚才能處方用藥。
此方也不是對所有頭痛都有效。從方義分析,它對血淤型頭痛、濕郁型頭痛或者說血管神經性頭痛可能有一定效果。如血管神經性頭痛屬中醫“頭痛”、“偏頭痛”、“偏風痛”的范疇,系痰熱壅阻、風陽上逆、血脈不和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是由于頭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或神經肌肉緊張所引起,此病發病率高,女性多于男性。方中木瓜能舒經活絡、和胃化濕,用以治濕痹之證;川芎活血化淤、通絡止痛,善于祛風止痛,用于頭痛身痛等證;丹參活血祛淤、除煩清熱,用于淤滯作痛一類疾病;甘草能清熱解毒、調和諸藥、清竅以緩急止痛;大棗用于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以調和營衛。5藥共同發揮宣化濕濁、化淤通絡之功效,由此看來,認為其對血管神經性頭痛有效也不無道理。
編后: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不勝數,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癥、安全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