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心臟驟停,常是直接導致猝死的心臟疾病之一。我國每年有數十萬人死于心臟驟停,幾乎每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驟停而猝死,它離我們并不遙遠。
調查顯示,在心源性猝死中,約80%是由急性冠脈綜合征及其并發癥引起,有心肌梗死病史者或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是發生心臟驟停的高危人群。另外,由于高血壓、糖尿病與冠心病存在內在的相關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也同屬高危人群。這類患者由于病史長,基礎疾病多,發生心臟驟停的危險大大增加。如果您或您身邊的人屬于這幾類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心臟驟停,禍起室顫
絕大多數心臟驟停為致命心律失常所致,而其中80%為心室顫動(簡稱室顫)。發生心室顫動后,最佳搶救時間是最初3~5分鐘,每延遲1分鐘進行心肺復蘇和除顫,心源性猝死的生存率就降低10%。因此,如果能在第一時間解決心室顫動(即除顫),那么,絕大多數心臟驟停患者就能因此挽回生命。
但事實上,通常只有不到1%的患者有幸獲救。這是因為,90%的心臟驟停病例發生在醫院外,救護人員往往難以及時到達,而發病現場懂心肺復蘇基本知識的人可能不多,患者身邊也不像醫院常備體外除顫設置,即使有,對普通人來說也過于專業,困難重重。
“傻瓜”除顫器,自救之利器
這種困境其實在相機界也曾出現過。老式相機多數攜帶、操作不便,后來,傻瓜相機出現,此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自動體外除顫器,俗稱“傻瓜”除顫器,便與“傻瓜”照相機類似。從上世紀70年代起,它被應用于臨床,這使得在發生心臟驟停的現場進行早期電除顫成為可能。其最大特點是:使用者無須具備高水平判讀心電圖的能力,只要接通電源,按動放電按鈕,即可完成心電圖自動分析、除顫。
曾有人將該設備比做“滅火器”,這一比喻非常貼切——當險情發生時,專業人員(醫生、消防員)及專業設備很難立即到達,而這時,它就和滅火器一樣,成為普通人及時進行自救的“武器”;即使身邊的人是外行人,也可以通過“傻瓜式”的操作撲滅險情。
因此,在公共場所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與配備滅火器一樣重要。因為,心臟驟停的發生,是不會選擇時間和地點的,高危人群隨時都可能發生心臟驟停。另外,如果家中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家人掌握初級心肺復蘇術,并在家中配備1臺這種機器,也是非常必要的。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生命,因它而挽回。
遺憾的是,價格是影響其推廣的一大障礙,目前,1臺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價格類似于1臺高級筆記本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