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珍
摘要: 教師的主陣地是課堂,推進課堂改革,重點是提高課堂效率。在新的教育形勢下,什么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怎樣才可以插上“效率”的翅膀,讓課堂這一陣地發揮其實效,從而讓學生的夢想在課堂上起飛呢?作者就此談談看法。
關鍵詞: 效率課堂思維能力
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呢?讓課堂充分發揮它的實效性,不把課上的知識課下補。我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看法,供同行參考。
1.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中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科學的學習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科學課本內容的學習;二是通過課本知識聯系實際而獲得的科學能力。科學知識是邏輯思維的結果。科學知識、能力的獲得來自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的實踐。由此可知,科學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教材的教學要求,營造適宜的學習氛圍,激發學趣,引導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讓他們自主地參與學習,從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2.教學有明確具體的目標
教學目標對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明確、具體、可行的目標是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的有力保障。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教師設計課堂步驟的依據,它可以幫助教師掌控整個課堂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以尊重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體現主體地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密切注視及調控自己的課堂教學。制定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可以將教學目標進行量化評價,提高可測性。傳統的教學和教學研究一般用教學目的描述學習者預期的學習結果,由于目的規定得太籠統、太抽象,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去甚遠,因而對教學過程與結果的測量與評估不能起指導作用。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通過學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案上的目標設定就顯得尤其重要。學生看學案時,首先是看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根據目標進行具體課程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根據自己學生的能力和學情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這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了解預期的學習結果,明確學習目標,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
3.有挑戰性的思維活動
“挑戰性問題”是指學生在課堂上要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或碰到的學習困難,它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激發學生強烈的思維活動。它不僅指課堂中所提的一個問句,還包括產生問句的整個學習內容或問題情境。“挑戰性問題”應具有以下特征:(1)非常規性。學生以前未解決過相同性質的問題。(2)引發認知沖突。面臨現象與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之間產生矛盾。(3)不能立即解決。問題的解答或任務的完成需要有效利用科學方法作推理、探索等。(4)結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預見性。(5)引起一定的“焦慮性”心理反應。
過去的科學教學,我們過多地強調讓學生接受建立在記憶層次上的科學事實及形成技能,學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學生獲取的太容易,也太淺顯,情感態度方面也太被動了。而“挑戰性問題”就要學生綜合運用個體的經驗、科學的方法,讓學生發散思維,主動獲得科學知識,靈活解決科學問題。這對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思維水平、學習方式都提出了挑戰。
我認為可從下面兩個方面來看。
(1)教師的提問要富有思維空間
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行為,如何使學生面臨的科學問題富有“挑戰性”,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每個科學老師都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下面的現象加以討論。
現象:記得一次聽科學老師上歐姆定律這節課的提問:“誰來說說要求電路中的電流必須知道哪兩個量?”學生幾乎一致地答:“電壓和電阻。”回答正合老師的意,馬上給予肯定。接著又問:“電壓用什么測量,電流用什么測量?……”
分析:這樣的提問環環相扣,細致而又到位,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一問一答配合得無比默契,但我們反思一下,學生在這種水到渠成的問題中究竟作出了多少努力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多少是通過自己的再創造獲取知識的呢?老師過多過細的提問缺乏思考價值,剝奪了學生深化思考的權利,久而久之,學生只會被動思維,甚至形成思維的惰性,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策略: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課堂提問根據其對學生思維強度的不同一般有:a.是不是的問題;b.是什么的問題;c.怎么樣的問題;d.為什么的問題。a、b兩種問題有時是必不可少的,但缺乏思維強度。因此,我們在課堂上不妨多問問:“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等等。讓學生放開說,說想法,說理由。這樣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創造性是大有裨益的。
(2)學生的質疑要多加引導
古人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鼓勵學生“敢問”,教學生“會問”,是值得每一位科學老師關注的。
4.有適當的學習方式
《科學課程標準》就如何實施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科學學習方式提出建議:一是科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科學活動經驗。”二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科學教學是科學活動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三是應認識到,“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科學學習傾向。”應當允許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科學問題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達方式。
5.有遷移欲望和能力
“遷移”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培養學生運用遷移規律學習新知,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系統地掌握知識,又能使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的方法。表現在:第一,思路清晰,教學時注意瞻前顧后,從而使學生明確科學知識之間聯系緊密的特點,可用舊知學會新知;第二,教師不斷地運用遷移理論,從整體進行教學,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學生易學易掌握;第三,由于遷移的運用,學生學習新知不知新,舊知不覺舊,總能感覺輕松愉快,學習興趣濃厚。總之,運用遷移學習科學新知,把學生推到了主體地位,調動了其主動性,學生知識學得扎實,理解透徹,科學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的共同追求。高效率的課堂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價值追求。有效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是“人文關懷”的課堂,是“高效低耗”的課堂,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合理評價的課堂,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放飛“夢想”。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教育.
[2]高佳.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