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平 馬志成
摘要: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學前教育近兩年來備受全社會關注。然而,幼兒園保教質量,僅僅依靠園所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開展多種形式“家園共育”活動,努力構建和諧家園關系,提高家園互動質量,切實提高家園育人的實效性。
關鍵詞: 家園共育現狀調查研究
開展幼兒園和家庭共育活動,培養(yǎng)家長與家長、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孩子的合作意識,提高家長了解、觀察、記錄、評價幼兒的能力,增強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和管理的意識,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積極聯(lián)絡家長、幼兒、教師三者之間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家長參與幼兒園工作的熱情,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法,以訪談法和文獻資料法為輔。隨機抽取了六所溫州市全日制公辦幼兒園的200名幼兒家長,了解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現狀。共向家長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172份,實際有效問卷160份,有效率約80%。對部分幼兒園園長、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看法和觀點,并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全面了解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形式的調查
由調查統(tǒng)計可知,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觀摩活動、家長助教活動、家委會、親子運動會、慶典活動,等等,其中慶典活動占89.3%、觀摩活動占67%、親子運動會占53.8%,是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主要活動。開好一年一度開展親子運動會,加強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加孩子之間、家長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機會。通過對部分教師的采訪,我們了解到目前溫州市公辦幼兒園普遍以“邀請家長觀摩”為基點,探索以園本課程為中心的特色活動,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幼兒園邀請家長參加”,逐步轉換為“家長主動要求參與”、“家長組織活動內容”等。
(二)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調查
由調查統(tǒng)計可知,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情況良好,約88.5%的家長表示贊同“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其中82%的家長認為目前幼兒園組織的相關活動的形式需要改善。而帶領孩子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家長以爸爸媽媽為主,尤其是媽媽,所占比例高達53.8%,足可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家長普遍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占79.9%,家長的文化程度直接影響了活動的質量和開展的效果。有92.5%的家長參與過相關的活動,其中14.2%的家長參與了全部活動,另有85.8%的家長偶爾參與活動。調查發(fā)現參與活動的人員中不乏爺爺奶奶、保姆阿姨等人。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孩子的家長一般都是上班族,白天工作,只在晚上和周末才有時間陪孩子,和幼兒園開展活動的時間沖突。
(三)家長對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反饋信息
由調查統(tǒng)計可知,有20%的家長從不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信息進行反饋,約53.1%的家長偶爾對信息進行反饋,“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信息反饋工作遠遠不夠,通過實地采訪,我們了解到出現這樣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園方為此創(chuàng)造的條件比較少,二是家長自身缺乏這一方面的意識。關于活動內容設計的滿意度調查中,約64.4%的家長表示滿意,但也有12.5%的家長表示不滿意,部分家長反映相關活動內容的設計與幼兒發(fā)展水平和家長本身的需求脫節(jié),有提高的空間。參加相關活動時,家長和孩子的配合情況一般,只有25.7%的家長和孩子配合非常好,而大部分的家長和孩子要視情況而定。而幼兒的參與情況也相差懸殊,約8.8%的幼兒完全不被活動內容吸引,不參與到活動中。另有45%的幼兒偶爾參與,在“偶爾參與”的幼兒中,大部分在前期認真配合教師,在活動中,因為跟不上教師的節(jié)奏或被外界吸引,慢慢出現“掉隊”,出現“不參與”現象。
(四)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活動期望值調查
由調查統(tǒng)計可知,約52.5%的家長對學前教育的認識具有小學化傾向,他們在文化知識方面對幼兒園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另有49.4%的家長督促孩子學習藝術,如鋼琴、繪畫、演講、舞蹈,等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深深影響著家長。
家長是“家園共育”活動的參與者,家長利用園方提供的材料,在教師的組織下參與活動。調查顯示,約有88.5%家長表示樂意投身于“家園共育”的活動中,對園方的內在隱患及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監(jiān)督園方改善。與此同時,利用機會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增進彼此間的交流。
另外,調查了解到幼兒園在“家園共育”進程中,存在著“合力”與“對抗力”之間的矛盾。在一次親子活動的后續(xù)調查中,23.8%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活動的第二環(huán)節(jié)開始出現“掉鏈”現象,其中5.6%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完全跟不上教師的活動安排。如活動的設計內容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fā)展水平、家長的需求脫節(jié),忽視了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qū)和大眾媒體之間的關系,忽視了幼兒園服務社會的功能。
三、“家園共育”活動的建議
(一)“家園共育”的形式有待改善
1.從幼兒園入手
(1)親子晨練。由幼兒園提供活動器材,組織幼兒與家長進行親子晨跑、親子滾鐵環(huán)、親子拳擊、親子打籃球、親子踢足球等,營造濃厚的運動氛圍。
(2)親子運動操。創(chuàng)辦家長培訓班,向家長傳授幼兒武術操、健身操、模仿操等,并鼓勵學成的家長隨時隨地和孩子一起做操,增進親子情感交流,促進家園同步教育。
(3)親子創(chuàng)意活動。由幼兒園提供平臺,舉行親子創(chuàng)意活動或親子創(chuàng)意活動展示,如蔬菜制作、水果拼盤等,幫助幼兒情感體驗,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
(4)親子音樂會。如小班幼兒將音樂與游戲、故事、歌謠結合,選擇說白說唱的兒歌;中班將音樂與樂器結合,突出音樂的節(jié)奏;大班幼兒結合舞蹈和歌曲、表演動作的創(chuàng)編等,讓幼兒在合作中享受音樂。
2.從家長入手
(1)母親會所。由園方做最初的鋪路,布置一些有關母親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圖文或設置專門的由母子共建的親子作品展示區(qū),以此吸納母親主動參與母親會所活動,之后各班選出骨干媽媽,定時收集反饋媽媽們的意見,并針對母親們的需求,申請園方開展相應的培訓。
(2)家長義工團。由家長自愿報名,組成義工團。由園方主要負責人和家委會主席共同管理,負責制訂家長義工工作管理章程和行動計劃,并設下四個義工小組:管理組、親子活動組、家長助教組和家長學校組。每小組設立組長,并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如“一星級家長義工”“二星級家長義工”,等等。
(3)爸爸講學團。邀請專業(yè)上有明顯替代優(yōu)勢,能彌補教師專業(yè)缺陷的爸爸班級講學,涉及“行業(yè)知識”、“技能愛好”、“道德啟蒙”等,如:講授警察抓小偷的經歷、教孩子手工制作、講述部隊生活等,幫助幼兒開闊眼界,認識社會。
3.從幼兒入手
以幼兒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自己的學習檔案,制定會議規(guī)則,并借助教師,做好物質準備。在家長會進行時,由幼兒主持,結合事先準備好的規(guī)劃單,向家長報告自己的學習過程,全面呈現自己在幼兒園中所學習的內容,并在活動的最后為自己的表現打分,作出評價。
(二)“家園共育”活動信息反饋有待加強
“家園共育”的信息反饋是改善、提高“家園共育”活動質量的重要途徑,信息反饋的主體包括家長、教師、園長、幼教行政部門等方面,而目前幼兒園中多以園長為主,過于單一,反饋過程缺乏民主。家長作為“家園共育”活動中的龐大整體,有權利、有義務進行信息反饋,而園方為此創(chuàng)造的條件比較少,家長自身也缺乏這一意識,很難形成家園教育的合力。
教師的信息反饋工作僅限制于自身的教學反思,缺乏公開化的討論,直接導致了進步緩慢的現狀。在信息反饋中,我們應當重視發(fā)展性、過程性、多元性、互動性反饋,淡化評價的定級功能,既要有關于發(fā)展幼兒,又要有關于發(fā)展教師和家長,反饋工作盡量客觀公正,營造主客體之間的平等交流、合作互動的氣氛。建立以教師、家長、園長、幼兒、幼教行政干部、社區(qū)共同參與的反饋制度,推動“家園共育”活動的開展。
(三)“家園共育”活動應密切實際聯(lián)系
在“家園共育”中,我們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計不同的活動主題。比如在大班,設計一次活動讓家長了解教師怎樣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可能更符合這個年齡段幼兒及其家長的需求,家長的收獲可能會更大一些。而針對剛入園的小班孩子,家長更多的是想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是怎么生活的。可見,大班家長和小班家長的關注點和需求是不同的。如果讓小班、中班、大班的家長都看同樣題材的活動,意義就甚微。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家長的要求會發(fā)生變化,教師也應據此設計“家園共育”活動主題。
(四)“家園共育”活動與幼兒園課程有待結合
調查表明,目前幼兒園“家園共育”活動還不夠深入,與幼兒園課程的結合度不高,尚不能落實幼兒教育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改變這一狀況,就應當將相關活動納入幼兒園課程的建設體系中,使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和形式都建立在與家長協(xié)商的基礎上,并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和設計。不斷地吸收和反映有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對兒童發(fā)展的理解,并使其解釋不斷科學化。
綜上所述,要改變“家園共育”現狀,我們就必須從幼兒園管理者角度、教師與家長自身角度等不同層面逐一分析并提出對策。如管理者要認識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賦予家長相應的權利,而教師與家長要形成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并追求高效的溝通。
參考文獻:
[1]李生蘭.幼兒家庭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馮曉霞.以活動理論為基礎構建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1997,(4).
項目來源:溫州大學2011年度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現狀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