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王力
摘要: 本文結合新型團場建設,根據團場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團場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 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對策
環境良好是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中的具體要求。生態環境不僅直接關系到團場職工群眾的生活生產質量,而且關系到屯墾戍邊事業,關系到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隨著團場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鎮和農業連隊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團場企業布局不當、治理不夠產生的工業污染,導致團場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解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團場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緊迫的任務。
一、團場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
1.生活污水污染嚴重。團場生活污水具有量大面廣、有機物濃度偏高、日變化系數大、控制困難等特點。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嚴重污染生態環境,駐團工業企業污水排量大、類型復雜,產業集聚帶來的生活和工業復合污染問題對團場職工群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2.生活垃圾污染嚴重。隨著團場經濟的發展,職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消費方式的改善,工業產品在生活中日益增多,農村生活垃圾的年產量和堆積量逐年增加。絕大部分團場沒有專門的垃圾收集、填埋及處理系統,而是直接將垃圾輸送到鎮區、田間地頭、自然洼地填埋,極易滋生蚊蠅,且垃圾滲濾液對地下水及農田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和污染。
3.畜禽養殖污染嚴重。畜禽養殖污染已居團場污染源之首,并且成為部分水體水質惡化的重要污染源。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氨和總磷分別占農污染源的比例較高。加之管理部門疏于規劃、環境意識淡薄,畜禽養殖場的環境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大部分規模化養殖場未經過環境影響評價,養殖場缺乏干濕分離這一最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二)農業生產造成的面源污染土壤。
1.化肥污染。長期施用化肥,勢必會降低作物產量,導致惡性循環。施用化肥可引起氯化物、硝酸鹽、硫酸鹽等污染,造成土壤酸堿化。此外,在化肥生產中,隨礦源帶來有害的痕量化學元素,這些元素會殘留在土壤中,造成污染。
2.地膜污染。目前兵團各團場棉田普遍應用地膜覆蓋植棉技術,雖然采取各種辦法狠抓殘膜回收工作,但“白色污染”依然存在。碎殘地膜逐年積留于土壤耕層,污染土壤和生態環境,導致耕地質量下降,造成后茬作物減產,影響農產品質量。
3.農藥殘留。各種作物從種到收,常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也殺死了益蟲,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農藥殘留在農產品中,也影響了人類身體健康。
(三)水資源開發不合理,生態環境脆弱,生物抗逆性差。
1.水資源開發不合理。團場水利設施和用水結構偏重于農田灌溉,林業和畜牧業用水比例很小。人們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誘發了土地退化的自然潛在因素,使生態環境進一步失調。加之大規模過量開采地下水資源,造成地下水位區域性持續下降,進而導致植被枯化、土地沙化。
2.生態環境脆弱,生物抗逆性差。各團場盲目與過度開發土地,畜牧業管理經營不當,超載放牧、盲目開荒等現象普遍存在,導致牧草比例下降。森林過度采伐、草場退化、陡坡墾殖等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引起草場退化,棄荒、撂荒面積逐年增加。
二、解決對策
(一)正確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處理好團場環境保護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把加強團場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經濟發展中促進保護,在保護環境中求得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二是處理好城市與團場環境保護的關系。城市環境和團場環境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必須堅持城鄉環境保護統籌考慮,協同推進,把團場環境保護擺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進城鄉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三是處理好主動預防和被動治理的關系。環境破壞起來時間短、速度快,貽害無窮,而修復環境時間長、見效慢、代價高昂。加強團場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落實政策,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利用中央專項資金,加大團場城鎮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建設,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確保飲水安全。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城鎮環境質量。切實增加團場環保投入,將團場環保建設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在一體化建設方面的引導作用。大力開展團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等,從而為團場環保工作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健全環保法規政策體系,建立完善目標考核機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團場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將污染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對已有的政策法規要落到實處,提高廣大職工群眾參與團場環保的積極性。建立長效管理考核制度,按照團場生活污水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思路,加強生活污染控制法律體系建設。
(四)加強能力建設,建立城鄉一體化環境監管體系。
加強團場環保執法隊伍建設,理順體制,強化職能,加大監管力度,對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堅決予以嚴肅查處。加強團場環境污染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高度重視可能因環境污染引發的重點問題,嚴格行政執法,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切實解決職工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穩定的環境問題。
(五)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加大管理力度,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加強農田林網化,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使農業進入良性循環軌道。杜絕隨意開墾并棄耕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發生,做好秸稈還田工作,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質地結構。努力回收殘留在耕地中的塑料薄膜碎片;科學使用化肥、農藥,減少農藥化肥有害物質在土壤中殘留量及其對農產品的污染。職能部門要加強對重點企業的管理力度,嚴格管理,杜絕違法排污現象,避免“工業三廢”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六)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力度,建立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
將與環保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法律常識納入團場環保宣傳教育計劃。加大對廣大職工群眾的環境保護教育培訓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報、報刊、網絡等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輿論宣傳和科普教育。將環境法律法規和各項環境決策轉化為社會的自覺行動,努力營造環境保護的輿論氛圍。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化.尊重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使其主動參與、支持和關心環保事業。
參考文獻:
[1]王振亮.試論城鎮的建設與鄉鎮工業化的發展[J].城市規劃創刊,2005.4.
[2]王菲.新型團場建設中的環境困境與對策[J].兵團黨校學報,2007,(2).
[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M].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