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在輿論多元的新形勢下,黨和政府更加迫切需要黨報等主流媒體進一步提高傳播能力,占領輿論制高點。重任在肩的《安徽日報》不負使命,于8月8日至9月19日以連續9篇、總字數近12萬字的宏大篇幅,重磅推出“科學發展成就輝煌”系列“特別報道”,聲勢浩大,底氣十足,再次證明了黨報擁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
單篇萬字以上的“大文章”卻寫得有“嚼頭”,如此有個性、有思想、有特點的“特別報道”,的確給人以“震動、震撼、振奮”。“大手筆創新宣傳,大氣勢迎接盛會”,這組系列報道的創新,開創了我省成就報道的先河。下面簡要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啟迪。
一、三點感受
1、震動源于“特別報道”的氣勢
首先為之一動的是黨報的“變臉”,看到《安徽日報》推出的第一篇“特別報道”,感受到的是大手筆策劃的“氣勢”——頭版通版的文章,“安徽上來了”鮮活而又吸引人的大標題,圖文并茂的版式,以及小標題新穎的處理方式,這樣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了爭取讀者第一印象的“首因效應”;細讀時則是被具有故事性的內容所吸引,比如:通過一個小孩回安徽過年時,堅持說自己“是江蘇人,不是安徽人”的細節,來說安徽的“隱痛”,再談安徽的“形象”、變化和發展,引人入勝;掩卷則給人以回味和思考,關于安徽發展的回味與思考,關于“成就報道”的回味與思考,關于“新聞策劃”的回味與思考,關于“走轉改”的回味與思考……
2、震撼源于“特別報道”的厚重
厚重并非因為僅僅“特別報道”篇幅的宏大,而是因為文章對全省十年來發展成就的準確梳理和把握。在海量信息時代,面對信息的龐雜、輿論的多元、環境的多樣,人們反倒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媒體幫助自己甄別真假、判斷是非。作為主流媒體的黨報,在為讀者提供及時準確的新聞信息和富有理性、建設性的深度分析方面,理當承擔重任。厚重體現在文字上是其“精煉優美”。文字的可讀性,表現在精煉、生動和形象上。比如《改革迸發崛起動力》等文章的文字表達,能把新聞事實的本質準確無誤地傳輸給讀者,把新聞事實的正義之氣變成讀者的正義之氣,向讀者全景式、立體式地展示我省十年來的巨大成就,向讀者傳遞正能量,讓讀者見了不想放手,看了就想一口氣讀完,這樣可讀性自然就在其中了。
3、振奮源于“特別報道”的效應
“特別報道”推出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省領導高度評價,新聞閱評充分認可,業內、學界的認同,特別是很多普通讀者的夸贊,黨報的形象、影響力在讀者的心目中大大提升了。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如《幸福民生的“安徽答卷”》之所以引起廣泛的關注,是因為作品在內容上以情生文,把讀者的感情調動起來,使讀者讀文而生情,從而在思想和心靈上產生共鳴。文章合理運用標題、文字、圖表,甚至色彩等表現元素,擅講故事、活用數字,吸引更多讀者“眼球”。正如中宣部《新聞閱評》中點評的——雖是長文,但很耐看。除了以上所言良好的傳播效應,我們不得不提到其在媒體中產生的引導和示范效應。作為集團的系列報之一,我們也常常為如何做好主題宣傳、重大報道感到困惑,所以我在本報的采編會議上說:大報的“特別報道”為我們樹立了標桿,這就是我們 “如何策劃、如何創新、如何寫作”最鮮活的教材。
二、三點啟迪
1、以小見大,源自對主題的充分把握和挖掘
在現代社會,公眾想獲取的不僅是簡單的信息,還包括新聞背后折射出的深刻思想,這就使媒體不只是競爭誰搶新聞更快,更在競爭誰對新聞現象理解得更透、解讀得更深。
集團領導曾多次說,新聞就是講故事,新聞就是整合,整合的功夫就是記者的能力。但講故事不簡單,講好故事更不簡單。更何況以前一些報紙上的文章,有很多的“官話”和“空話”,“指出”“強調”“要”一大堆,新聞中出現了諸多奇怪的“體”——文件體、材料體、講話體,將新聞弄得死板生硬、面目可憎,讀者自然不愛看。“特別報道”之所以能做到“以小見大、有聲有色、結構嚴謹,手法多樣,”是源自縝密的策劃、對政策的把握、對新聞的理解以及采編深厚的功力,沒有對政策的高度把握和一線素材的充分挖掘是很難做到的。要把“大文章”寫出 “嚼頭”來,必須是真正踐行“走轉改”,“腳底板下出新聞”,不能關起門來通過材料“閉門造車”,這是系列報道成功的關鍵所在。
2、成功運作,源自順暢的系統和機制的保證
媒體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提升整體效能。而系統工程的順暢運作,必須有集團戰略層面是的謀劃與設計,戰略的缺失,必然導致發展的困惑。有遠見的報社高層管理者,必須具備戰略的眼光,并據之制定傳媒發展戰略,在處理報業發展中諸多問題時,必須從戰略層面深入思考、謀劃并解決問題。
“特別報道”的策劃被稱為“一級策劃”,集團集中精兵強將,各部門協作,展現了集團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順暢的運作機制,展現了這支團隊是能做大事、能做成大事的精神風貌。像這樣連續性的、戰役性的重大報道,如果協調不力,就會制約內外聯動作用的充分發揮。成功的策劃和運作,需要充分的協調與協同、統籌與把關,需要打破新聞業務管理中存在的“線性”和“條塊分割”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機制;同時也需要體制機制的保證,需要激勵措施、評價體系的保證,需要人力物力的保證,這是系列報道成功的要害所在。
3、成功策劃,源自于高素質的團隊
重大事件的報道,是媒體水平和記者素質的集中體現,也是報紙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做有思想、有影響力的新聞紙之于黨報,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為省級黨報,承擔著圍繞黨委政府重大部署和中心工作選題,做足、做深、做透、做活文章,發出黨報最權威的聲音,是其責任所在。通過“特別報道”可以看出,《安徽日報》具有一支值得自豪的采編隊伍,這支隊伍業務精湛、責任心強、敢于創新、敢于擔當。在媒體競爭中面對同樣的新聞源,這支高素質的團隊往往能夠通過獨立思考,提供獨家觀點、闡釋權威信息,在報道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正因為有了高素質的精英領導層和高素質的采編團隊,才能有大手筆、高水平的新聞策劃,以及對主題的充分把握和挖掘,這是系列報道成功的根本所在。
“特別報道”推出后,集團在社內及時組織了業務研討,總結成功的經驗和不足,比如“超常規策劃如何常態化、制度化問題”,如何在戰略層面推動“采編樹品牌、品牌帶經營”等問題,這些都給我們深深的觸動和啟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展理念的培育和創新,比埋頭苦干更重要;良性的業務研討和評價機制,比單純的學習說教更重要。有了模板、有了標桿,我們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作為系列報我們要自我加壓,及時跟進,奮力工作,不辱使命。□
(作者:江淮時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