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立娟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指企業通過IT技術的部署來提高企業的生產運行效率,從而降低經營成本。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從70年代開始起步,80年代進行鋪墊,90年代中后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各種信息系統紛紛建成、運行。一方面,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極大提高了企業的信息流通速度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給傳統的企業檔案管理部門帶來沖擊,迫使其重新思考其定位轉型問題。
一、企業信息化背景下檔案部門的現狀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浪潮導致企業的紙質文件越來越少,電子文件則不斷增加。面對這一趨勢,檔案部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極端一,認為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難以有效管理這些脆弱的電子文件,因此只保管傳統的紙質文件或打印件,輕視對電子文件的管理,導致大量檔案資源流失。極端二,將實體檔案做數字化處理,重視信息系統建設卻忽視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種方式,其本質都沒有超越傳統模式,檔案部門在企業中仍在扮演著被動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動提供參考信息的意識,無法創造直接利潤,因此不被管理層重視。傳統檔案工作面臨危機,檔案部門亟需重新定位,開展改革,實現從被動保管到主動服務,從檔案管理到信息資源中心的轉型。
二、企業檔案部門定位轉型的依據
從上述現狀中不難看出,檔案部門在企業的地位取決于其對企業效益的貢獻。基于此,企業檔案部門應告別傳統的被動角色,轉型為企業“信息資源中心”,不僅提供檔案服務,同時整合企業內部的信息資源,實現企業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體來說,企業檔案部門轉型的依據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理論上,企業檔案是企業重要的信息資源
徐擁軍在其博士論文《企業檔案知識管理模式——基于雙向視角的研究》中介紹了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其基本思想可概括為:第一,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在于企業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業內部的資源;第二,只有具有戰略性、獨特性、難以模仿性的資源(核心資源),才能為企業帶來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企業檔案作為產生于企業內部的信息記錄,不僅具有戰略性,更具有獨特性和難以模仿性,從而為企業帶來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是企業重要的信息資源,潛藏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而作為這一資源的管理者——企業檔案部門,除了對檔案的整理保管外,也應承擔起信息資源管理之責,對企業內的文件、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開發利用。總之,正是企業檔案的信息資源屬性為企業檔案部門轉型為“信息資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條件。
2. 實踐需求上,企業需要設立整合和優化信息資源的部門
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企業內各部門紛紛采用了適當的應用系統,如OA系統、eHR系統、財務系統等等,但據原國家經貿委等調查表明,企業信息系統集成和資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統之間互聯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產生于企業不同部門、不同系統軟件的信息無法共享,數據無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島”現象,引發一系列問題,如信息需多次重復輸入,費時費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無法保障,這些嚴重阻礙了企業內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設進程。
解決企業“信息孤島”問題,不僅要改良、升級系統軟件,更重要的是要實現企業的信息標準化和流程規范化。借鑒國外經驗,企業的信息化必須有一個信息主管來統帥,依靠專門的部門來實現。就我國企業而言,大多數都設有信息部門或數據中心等類似機構,但這些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系統、軟件的技術維護,是為企業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而不是對信息資源本身進行管理。因此企業急需專門部門來整合和優化內部信息資源,解決信息冗余和溝通不暢的問題,實現內部信息資源的共享。而企業檔案部門接收各個部門的文件,企業的各方面的數據在此匯總,這使得企業檔案部門轉型為“信息資源中心”,整合優化信息資源變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優勢上,檔案人員的專業技能對企業信息管理有潛在價值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參與者大多為程序員、網絡管理者和技術支持人員,這種人員結構的后果是導致過分注重技術而忽視了管理,這一缺陷正可由具備專業技能的檔案人員來彌補。
檔案人員的專業技能包括兩方面:一方面,他們具有對信息分類、查找和重新發現的技能,能有效組織信息資源;另一方面,檔案人員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業及各部門的信息需求,并針對需求做出及時響應,因此可作為聯系信息技術部門和其他部門的中介橋梁,他們與其他信息技術人員合作,對信息需求做出響應,可創建起“信息資源中心”。
三、企業檔案部門的轉型策略
企業檔案部門要實現從傳統模式向“信息資源中心”轉型的過程,需著眼于以下幾點:
1.明確檔案部門的定位和職能
檔案部門的定位變化。企業檔案部門必須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傳統檔案管理的基礎上,將工作重心從被動的實體保管轉向信息資源管理,定位成企業的“信息資源中心”。從長遠來看,更可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組織提煉顯現知識,挖掘開發隱性知識,建立“企業知識庫”,將檔案部門打造成“知識中心”,推動企業知識共享。
檔案部門的職能變化。其主要職能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做好基礎檔案工作,保存企業記憶,這也是實現其它職能的基礎。其次,整合企業信息資源,提供決策依據。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和系統平臺,綜合集成各部門形成的信息資源并進一步加工,使其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材料,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最后,構建知識平臺,實現知識共享。企業檔案不僅記載了企業的發展歷史,其中也蘊含著員工積淀的知識經驗。采用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知識平臺,將各個業務部門有價值的信息都“歸檔”到知識平臺,形成可共享的知識。
2. 優化檔案部門的工作機制
檔案部門要實現轉型,就必須優化工作機制,主要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標準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標準化,即通過在企業內制定統一的制度體系,規范企業檔案部門的工作流程,明確企業內文件信息的流動規則,界定與檔案部門相銜接的業務部門在操作中應遵循的步驟和依據。另一方面是文件數據的標準化。確保企業內不同系統生成的電子文件能夠兼容、歸檔、瀏覽,實現數據信息的統一和共享,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集成化。對企業重要的信息資源(包括企業檔案)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建立起“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平臺”。該平臺實質是將企業內其他業務系統(如財務系統、人事系統、采購系統等)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有效集成,無縫銜接,建立起企業內部共享的信息資源平臺和知識平臺。
總之,面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的深化,檔案部門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企業中的定位問題,通過從傳統模式向“信息資源中心”轉型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檔案部門通過集中整合企業的信息資源,有效解決企業信息冗余及部門間溝通低效的問題;通過挖掘信息資源的價值,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適應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競爭的要求,從而最終發揮檔案部門在企業信息資源管理方面的新作用,實現部門價值,提升部門地位。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