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磊
【摘要】2012年,浙江衛視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以其傳遞社會正能量、純粹尋覓好聲音和節目制作專業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本文從價值取向、審美定位以及節目制作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價值取向審美定位
《中國好聲音——The Voice of China》源自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2010年,《The Voice of Holland》一經推出就創下了收視奇跡。①同年,星空傳媒旗下的燦星制作購買了該節目的中國版權,2012年7月13日《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首播(以下簡稱《好聲音》)。節目播出不到一周時間,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高長力點名表揚《好聲音》做到了關照現實和注重品質。《中國好聲音》總共播出14期,其平均收視率達到4.002,平均收視份額達12.73%,位居國內娛樂節目首位。《好聲音》憑借價值取向做加法、審美定位做減法、節目制作做乘法的獨特方式呈現一檔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娛樂“大片”。
一、價值取向做加法:傳遞社會正能量
《好聲音》究其本質是聲音選秀節目,其獨特之處在于節目形式中加入了思考和價值取向。燦星制作總裁田明提出,“我們追求有價值觀的、反映社會生活的、承擔社會責任的娛樂……在精神價值觀、人性表達層面堅持表達中國文化和中國價值觀,包括真善美的感情,這就是我們要堅持的正面能量”。②
選手出場前的有段VCR介紹,簡短卻提煉出了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這是編導們對生命個體的情感和情懷的關注并進行二度創作,敘述出的故事是精心設置的真實。如第一期第一位選手黃鶴,短片中只提到關鍵的兩點:一,她是雙下崗職工的孩子;二,她喜歡光腳唱歌。節目開始時,她站在舞臺中央光腳唱歌,現場有父母為其加油。如此平凡、質樸的人卻演繹出天籟之聲,觀眾更容易興奮,畫面也愈加動人。而那英在了解其光腳唱歌原因之后也上臺脫鞋演唱,配以庾澄慶的活潑打趣,現場高潮不斷。
星空傳媒集團項目顧問徐帆在一次采訪中提到,“當前中國娛樂節目中,苦情故事已經成為審美疲勞,需要正能量替代”。《好聲音》拒絕悲情,挖掘的是真正打動人心的、苦中作樂、苦亦堅持的態度。如節目中的一名選手在發行唱片前出了車禍,牙齒撞掉了卻戴著牙套繼續唱歌。庾澄慶在談及錄影感受時說:“現在比較流行把勵志的、悲苦的放出來,但在我們這里,好像更陽光、更進取、更開心、更明亮一些”。③《好聲音》擺出了“正娛樂”的姿態。
《好聲音》環節設置要求導師對學員精心培訓,學員的音樂夢想能夠沿著專業的路徑和嚴謹的程序得以延伸,這對于生活和事業發展壓力較大的“80后”、“90后”來說,滿足了他們職業生涯的內在需求和成長渴望。人民日報評論,這像一個音樂職場節目,激勵青少年更好地學習、更艱苦地磨練,給他們提供更加積極向上的價值。④
選手在面對一位以上的轉椅評委時有反選的權利。評委們求賢若渴,為爭奪學員互相拆臺、調侃。如在贏得四位評委均為其轉椅的好聲音選手吉克雋逸那一場,庾澄慶還沒有表達完希望她歸入自己隊伍,那英便說出“臺灣太遠了”;而楊坤更是頻頻拿出自己“三十二場演唱會”的吸引選手等。這些為節目增加不少笑料,所達到的效果也不僅僅在于其營造的輕松愉悅的現場氛圍,更是以此完成了對權威、聲望的消解,通過去神圣化實現對名人的解構,建立一個新的娛樂秩序,達到全民狂歡,體現的是人人平等、公平的價值觀。
二、審美定位做減法:純粹覓得好聲音
2005年,中國選秀節目經歷第一波收視狂潮,之后便活躍于熒屏。但各節目之間形式重復,觀眾對其辨識度不高,觀眾的新奇感逐漸消退,選秀節目遭遇瓶頸。
面對逐漸成熟的觀眾、逐漸具備鑒別力的市場,“減少表達沖動的疊加與商業元素的拼湊,用最合適的敘述手段達成清晰的敘事目標,是今天的觀眾對電影創作的常規要求”,⑤此亦適用于當前的中國選秀節目。《好聲音》率先做審美減法,選擇用最簡單、最直接、最純粹的方式尋覓“好聲音”。
首先是盲選的選拔模式。在選手上臺之前,評委背對選手,選手演唱,評委轉椅表示認可。四把轉椅形式簡單,但內涵深刻:《好聲音》評價標準只有一個,即“好”聲音,一切以此為核心。相比其他選秀節目的表演和包裝,《好聲音》以聲音作為考題,讓考試回歸本質。⑥同時,VCR介紹、選手演唱、評委轉椅、師生確認幾個環節簡潔流暢,這種直奔主題的方式規避了觀眾對個人作秀般的演繹和炒作的審美疲勞,效果集中、強化。
其次,在《好聲音》的舞臺上,不論形體、不要舞美、不講排場,一切都還原為生活本色,“好聲音”成為評委們唯才是舉的最重要砝碼。選手只通過歌聲征服評委,評委始終以尊重和鼓勵的姿態評點選手的唱作。⑦節目的精彩不靠選手搞噱頭、評委博出位,純粹以聲音的好壞論輸贏。⑧ 這在當前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陷入以“宏大場面、炫目舞美甚至費盡心機的緋聞炒作”拼收視率的怪圈中獨樹一幟,帶給觀眾的是純粹的品質和內容。
最后,主持人的缺席。節目中,主持人華少只負責廣告插播,做此安排,好處有三。第一,不設串場,節目的魅力就在于內容的環環相扣。選手上臺演唱、評委轉椅、選手反選評委或失敗退場,如此循環,緊張與刺激一直持續并不斷積聚。第二,以往的節目,主持人為推動進程而駕馭節目或親自上陣吸引眼球,這種方式生硬、刻板、惹人生厭。主持人失語使“游戲擺脫了構成生活嚴肅性的實質性東西,但卻獲得了它的令人愉悅的輕松和使其區別于純娛樂的象征性意義。”⑨第三,評委和選手的交流互動直接從零開始。
三、節目制作做乘法:精細打造娛樂“大片”
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曾提出“中國電視已經進入‘大片時代,誰能做出大片,誰就能搶先占領市場,所謂‘大片,即大投入、大制作、大主角”。⑩
《好聲音》前期投入4000多萬,版權購買費300萬,每把轉椅消耗80萬,音樂設備超1000萬,節目的大投入可見一斑。而節目制作的精細化、專業化更是將大制作推向極致。《好聲音》由聲音主導,專門從英國空運四把紅色轉椅“盲選”好聲音。版權方導演現場督陣節目錄制,節目的燈光、現場設置及流程等內容都有詳細規定,連節目標志里話筒的傾斜角度,都要準確一致。
為保證收聲效果,好聲音團隊請來了中國第一貝斯手之稱的零點樂隊王笑冬擔任樂隊總監、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音響總工程師金少剛為音響總監。田明介紹節目時說,“用專業的樂隊、專業的調音師、專業的評委,樹立新的音樂標準,為中國的音樂電視節目正本清源”。
應版權方要求,節目組選擇國內頂級音樂人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擔任評委,四位互相區別,多功能開發。為追求最佳聽覺效果,評委與身邊音箱的距離,精確到以厘米為計。錄制現場內外設置26個機位捕捉評委在聆聽聲音時面部表情的微妙變化,這些機器錄制的近1000分鐘素材,剪輯成每集不到80分鐘的節目。⑾
確保音樂水準、保證節目質量,節目組有專人從全國各地尋找人氣高的音頻主角或找合作機構推薦。遇到“好”聲音,先錄下音頻,傳回總部編號,由音樂總監及導演組挑選,聲音被選中后才進行后續工作。初選的1000個編號音頻中,大約僅150個能通過最初的盲選。⑿
《好聲音》憑借大投入、大制作、大主角營造大氣場、輸出大能量,思想性、藝術性、可看性三位立體,給觀眾呈現一幕真正的電視娛樂“大片”。□
參考文獻
①劉洋、樊美玲、汪娜,《電視大片時代:好聲音,好生意》,http://www.rmlt.com.cn/News/201208/201208151009019633.html
②③⑿陳薇,《“中國好聲音”的秘密》,《中國新聞周刊》,2012:71
④⑧張頤武,《純粹覓得好聲音》,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
/0807/c1003-18681739-1.html
⑤尹鴻,《從加法到減法——從陳凱歌的影片〈搜索〉談起》,《當代電影》,2012(8)
⑥李巖,《〈中國好聲音〉幕后操盤PE:15秒36萬的瘋狂文化熱》,http://news.
chinaventure.com.cn/2/20120917/983
25.shtml
⑦聞光凱、高燕萍,《〈中國好聲音〉:綜藝大片時代的先聲》,《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2):52
⑨殷樂,《電視娛樂:傳播形態及社會影響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17
⑩⑾胡夢瑩,《浙江衛視夏陳安:中國電視競爭邁入大片時代下半年將推出一批強勢人文節目》,http://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20120906/F9FC
D87886988080.html
(作者: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廣播電視藝術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