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
摘要:中職計算機專業“項目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善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學校教學與企業工作崗位的銜接,本文從學生的操作習慣、學習動機、學習主動性等三個方面,闡述了在項目一貫制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項目一貫制計算機基礎教學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201-01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用人單位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對于剛走出學校的畢業生,企業卻覺得缺乏工作經驗、不適用。我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經過多年來的企業調研和總結辦學經驗,提出了“項目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可有效解決學校“學”和企業“用”之間的矛盾。
所謂“項目一貫制”就是指項目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計算機應用行業,工作普遍是以項目的形式開展,將項目引入至教學內容和組織中,能夠使學生從入校起就逐步適應崗位工作內容的要求,更好的促進教學與崗位的銜接。
《中英文錄入》作為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生一入校便要接觸到的課程,對于學生掌握正確而快速的錄入技能、以及培養學生在工作中具備恒久的耐性與毅力、規范的操作習慣,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大多數中職學生入學前已接觸了鍵盤文字的輸入。一方面,他們認為中英文錄入很簡單,在學習上普遍不重視;另一方面,由于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錄入訓練,他們的錄入姿勢、方法和習慣都不正確,錄入的能力也基本上只是停留在會,速度普遍不高,達不到企業對中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對于此類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在“項目一貫制”中開展教學,本人認為可采取如下策略。
1通過正確的示范與不懈的糾正,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
習慣是指某一動作和行為通過多次重復而確定下來的過程。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操作習慣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前提。它會伴隨在人的整個職業生涯之中。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中英文錄入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英文和漢字的錄入,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操作習慣,為今后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進而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在第一節中英文錄入課上,正確的坐姿和錄入指法就是我授課的重點。為了讓學生通過訓練形成操作習慣,在開始的幾次課中,我不急于強調學生的錄入速度,而是在學生練習過程中特別注意去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姿勢是否規范、指法是否正確、擊鍵力度是否合適。對于錄入姿勢和動作規范的學生,我及時進行表揚,并挑選其中的代表讓他們在講臺上做示范。通過學生的示范,既激勵了學生在日常訓練中時刻自覺保持良好的錄入姿勢,又以直觀的形式讓學生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使學生邁出了養成良好錄入習慣的第一步。
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兩次課就可以養成的,需要長時間不懈的強調與糾正。剛開始的幾次課,原有的不良習慣對學生操作影響較大,如看鍵盤、個別手指擊鍵、坐姿不正確等。為了糾正學生這些不良的習慣,每次錄入前,我都強調正確的坐姿和指法,并且檢查過后才統一開始。在學生錄入的過程中,我堅持走到每個學生身旁去,對于學生存在不規范的坐姿和指法進行及時指出并糾正。經過1個多月不懈的糾正,學生已經養成了正確的錄入姿勢與指法,不再需要教師強調,并且這已形成了學生的鍵盤錄入習慣。
2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意義重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必須有志于學,樂于學,才能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能夠激發學生產生某種學習活動,使其在學習中表現出認真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專心致志的學習毅力,最終達到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學習動機的水平越高,其學習效果越好。在教學中,我根據每個階段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在課堂中穿插錄入游戲、學生競賽、總結交流、音樂調節等多種教學形式,豐富課堂元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長時間反復的訓練,容易使學生對練習內容產生厭煩情緒,教師適當的調節能夠預防學生厭學、煩躁等消極情緒的產生。在每一次錄入課上,我一般把時間劃分成“集中訓練—— 自由練習—— 集中訓練—— 自由練習—— 小結”5個部分。其中,集中訓練一般為30分鐘左右,采取全體學生內容一致、統一起始的練習,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練習并記錄成績,學生在這一階段專心致志,激發出了技能訓練中“緊”的氛圍。在自由練習階段,通過軟件中附帶的一些打字小游戲,給學生得到放松。游戲的調節,既提高了學生對錄入速度提高的渴望,又增強了學生對本課程的喜好。通過“緊—— 松”交替的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合理的進行訓練與休息的調節,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3通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師生單維交流中,教師壟斷了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對于五筆字型漢字的輸入,學生開始階段對漢字的拆分原則很難理解,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反復講授了拆分的方法,但收效甚微。為此,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發揮學生群體的力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信息轉變為主動去探求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進行隱性分層,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平均分到不同的學習小組。接著給不同的小組布置不同的漢字拆分任務,要求小組成員共同去討論、上機實踐得出本組唯一的答案,并比比哪組先完成任務。之后重新分組,每名學生與其他各組的一名學生組成新的一個小組,每個學生在新的小組中都必須陳述其在原小組中得出的答案和拆分的過程。最后,每個新的小組將答案展示出來,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各組答案是否一致。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小組成員共同去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個體的主動性,發揮了群體的積極因素。而二次分組,由于每個學生都要把在原小組中的思路和結果帶到新的小組中,因此促使學生在原小組中必須要積極參與、發揮主人翁意識,同時在新的小組中起到小老師的作用,極大調動了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實踐證明,在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中,教師有意識地以職業崗位的要求去組織和開展教學,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操作規范等,提高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逐步具備良好的職業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 陳鋼.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學園,2010(6).
[2]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