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出自一代名臣宋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您可知道,范仲淹是正定人。千百年來,關于范仲淹的出生地,一說蘇州吳縣,一說徐州。然二說均無確切記載與考證,皆為推斷,不足為據。隨著研究的深入,范仲淹生千真定府之說,得到了公認。根據有五:一、范仲淹父親范墉,曾任成德、武信、武寧軍節度掌書記。真定府是成德軍治所,證實范仲淹之父曾在真定府為官。二、范仲淹在給他哥哥信中說:“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三、范仲淹在《移蘇州謝兩府啟》中自述:“某生于唐虞。”唐虞泛指河北。四、曾和范仲淹共同鎮守西夏的大將韓琦,后調任真定府為官。到任不久,范仲淹便致信韓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識別以來,卻未得一到,諒多勝賞也。”自報家門,明明白白。五、著名宋史研究家方健先生在其《范仲淹生平及其思想概論》中開門見山:“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誕生在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時為北道重鎮成德軍節度掌書記。”
范仲淹祖籍陜西彬州,四代祖因戰亂滯留南方,定居蘇州。范仲淹兩歲在徐州喪父,隨母謝氏改嫁山。東朱姓,易名朱說。26歲中進士,遂要求復歸范氏家族,遭家族拒絕。范仲淹只好承諾“只求復姓,別無他寄”,29歲復姓范,名仲淹,字希文。45歲第一次回蘇州,僅憑吊了祖墳,查看了祖居。58歲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60歲赴任杭州,途徑蘇州,短暫逗留。63歲赴任途中,病逝徐州。隨母葬于河南伊川。由此看出,范仲淹既非生于蘇州,又沒長在蘇州,家族僅準復姓、不準入籍,更無葬于蘇州。
生于正定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元吳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傳誦千古。
范仲淹考中進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職位上徘徊,沒有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參決權,意志得不到發揮,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也就是他三十四歲時,向當時的樞密副使張知白毛遂自薦,以圖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強國、富民之夢。“鹽倉治水”,說的就是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鹽倉帶領廣大災民治理海堤的情節。當時,泰州西溪一帶的海堤嚴重損壞,多年沒修,秋天大風暴雨,潮水涌入,原來的沃土漸漸變成了鹽堿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飯,遠走他鄉的就有三千多戶,范仲淹見此慘狀,非常痛心,便建議修復海堤,為民解憂。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準,于是他便帶領廣大災民開始了鹽倉治水工程,經過一番艱難困苦的治水大戰,全長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災民也陸續返回了家園,范公關心災民疾苦的這一舉動,深受廣大災民的好評。
范仲淹大膽直言,抨擊時弊,幾度遭貶。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范仲淹升任秘閣校理,出于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曾幾次大膽直言批評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帶來的弊端,因此而被貶為通判;章獻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諫,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評仁宗皇帝廢除皇后,被貶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晉升為國子監,因批評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再次被貶知饒州,可以說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朝與西夏關系日趨緊張,因戰事需要,范仲淹被調任為陜西經略副使,協助軍事長官韓琦,負責北部地區的軍事防務,他親自到邊關延州視察,看到的是番不容樂觀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將自己調往邊關延州,親臨戰場指揮作戰。朝廷批準了他的請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邊軍整訓,在精兵的同時,嚴整軍紀,并對邊關城寨進行了修復和重建,使邊關局勢有了很大改觀。
為了堅守邊關,仲淹加緊安排修筑城寨,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他親自指揮修建了馬鋪城,切斷了西夏與少數民族的往來,使西夏官兵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不敢輕舉妄動。由于仲淹守邊有功,朝廷又將他提升為觀察使,但仲淹為確保邊關萬無一失,曾三次辭讓觀察使,受到了宋兵和邊關民眾的尊敬和愛戴。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這年范仲淹五十五歲,由于他在邊關抵御外來侵略立下了汗馬之功,朝廷又將他提升為參知政事,這次的升遷,為范仲淹實現自己青年時代改革朝政、富民強國的理想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閣召見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改革方案。天章閣是真宗皇帝所建,屬于內禁重地,從來沒有在此召見過朝臣,此次召見范仲淹,足見仁宗皇帝對他的重視和對他寄予的厚望。
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了十項改革內容,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兩朝政治積弊的要害。“慶歷新政”方案于慶歷三年十月相繼頒布實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開。
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從慶歷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時間,由于“慶歷新政“觸動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準備不足,也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結下,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范仲淹因此而被罷免參知政事。
范仲淹被貶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鄧州、青州等地做過地方官。在這期間,他仍然為官清廉,盡職盡責,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這年先生已63歲,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請求,到穎州任職,借以休養,朝廷批準了他的請求(因潁州歷來是北宋大臣退閑之地)。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帶病上路,但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診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4歲。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