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禎


約翰·穆爾特(Johann Melchior Molter),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和小提琴家。正如十八世紀早期很多德國作曲家都來自圖林根-薩克森地區一樣,穆爾特1696年2月10日出生于德國中部埃森納赫附近一個叫蒂芬諾特(Tiefenort)的地方。穆爾特的父親是位教師,也是村子里教堂的唱詩班領唱員,穆爾特的早期音樂教育很可能就來自于他的父親。后來穆爾特在埃森納赫一所學校上學,以前J. S.巴赫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埃森納赫有一個宮廷樂隊,是德國巴洛克音樂家泰勒曼創立的,很可能就是這個樂隊的一位樂師,教會了穆爾特演奏小提琴。
1715年,穆爾特十九歲時,離開了埃森納赫。1717年,他去卡爾斯魯厄(Karlsruhe)的樂團演奏小提琴,這個樂團屬于一位叫卡爾·威廉(Carl Wilhelm)的王室成員。在此期間,穆爾特與馬利亞·羅維甘小姐結婚,他們一共生了八個孩子。
穆爾特的音樂才能得到了雇主的賞識,1719年至1721年,穆爾特被雇主派去意大利威尼斯和羅馬學習了三年作曲。1722年,穆爾特重回卡爾斯魯厄,在宮廷樂團擔任樂長之職,主要負責宮廷教堂的音樂活動,并在宮廷劇院演出歌劇。穆爾特的大量宗教音樂、室內樂、合唱曲甚至歌劇,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1733年底,“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卡爾·威廉解散了樂團,穆爾特也就此失了業。次年,穆爾特去薩克森-埃森納赫的海因里希公爵家當樂長,在這段時間里寫了大量宗教音樂。
穆爾特的太太馬利亞于1737年去世。同年,穆爾特第二次去了意大利,了解和學習新的音樂潮流。1741年,海因里希公爵去世,他的繼承人魏瑪公爵解散了樂團,穆爾特只好回到了卡爾斯魯厄,還是受雇于原王室,這時的主人已是穆爾特前雇主卡爾·威廉的兒子了。這次他負責的樂隊規模要比之前小得多,穆爾特為這個樂隊寫了很多室內樂曲。
卡爾·威廉的兒子去世以后,他的孫子卡爾·弗雷德里克繼位。弗雷德里克對藝術和科學十分重視,1747年,他要求穆爾特重組他的樂團。根據約定,穆爾特有權支配二十名樂師,再加上合唱人員,需要時,他還可以雇傭退休的樂師和其他樂手。這個樂隊除了有弦樂器和羽管鍵琴(或者管風琴)外,還有一支長笛、兩支雙簧管、兩支大管、兩把圓號、兩三支小號等。樂師們常常會演奏多種樂器。穆爾特為自己的樂隊創作了很多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樂、康塔塔等。這個時期,卡爾斯魯厄王朝的音樂生活十分活躍。穆爾特一直為弗雷德里克服務,直到1765年去世。
穆爾特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僅僅現在能找到的就達四百部以上,光交響曲就有一百七十部,還有十四部序曲、三部歌劇、十四部康塔塔、無數宗教音樂,以及至少六十一部為各種樂器創作的協奏曲,其中包括六部(一說五部)單簧管協奏曲。
穆爾特音樂風格的基礎是建立在德國中部的音樂傳統上的,也就是以管風琴和宗教合唱曲為主的音樂。但是他一生的創作風格多變,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他第一次在卡爾斯魯厄服務的時期,也就是從1722年到1733年。那個時期他的音樂受他剛從意大利學來的音樂影響很明顯,有些作品很像維瓦爾第的風格,但也會有法國音樂的影響。
第二個時期是他在埃森納赫服務的時期,也就是從1734年到1741年。那時他受中德地區音樂家,比如泰勒曼、赫特爾(J. C. Hertel)等人的影響較大。
第三個時期是他第二次去意大利旅行那個時期,也就是從1737年到1738年。在那個時期,他受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音樂家風格的影響較明顯。
第四個時期是他第二次回卡爾斯魯厄服務的時期,也就是從1742年到1765年。那個時期,穆爾特除了繼續發展他第三個時期的意大利風格外,還開始熟悉曼海姆流派音樂的特征,并受這一流派的影響。
穆爾特的音樂,一聽就有巴洛克時代音樂的特點:規整精致,活潑優美。慢板樂章有時有一種憂郁感,常使我想起聽維瓦爾第慢板樂章時感受到的那種蒼涼感。我常常可以想象兩三百年以前,一個宮廷作曲家,晚上在一盞令人昏昏欲睡的油燈下作曲時的情景:室內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連收音機都沒有。窗外是一片漆黑,一片寧靜,沒有汽車、飛機的噪音,沒有路人行走、說話的嘈雜聲。能聽到的,可能只是在窗前偶然走過的馬車聲,或者樹叢間秋蟲的啾鳴。
穆爾特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音樂從巴洛克風格向古典主義轉變的過渡時期,所以他的作品有一定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他竟然是歷史上第一位為單簧管寫協奏曲的作曲家(注:近年來,據說又發現了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在1711年寫的三首單簧管協奏曲)。要是穆爾特沒有為單簧管寫了六首協奏曲,我不知道莫扎特是不是有可能在去世前幾個月寫出那部單簧管協奏曲的杰作來。
穆爾特的音樂唱片不少,他的單簧管協奏曲就不止一個版本,小號、圓號協奏曲也有好幾個版本。不過,這些唱片大多是他和其他同時代音樂家作品的合集,他的個人專輯并不多。
我有六張唱片中有穆爾特的作品,其中只有三張是個人專輯,另外三張中每張都只有一首穆爾特的作品。
第一張是Arte Nova Classics公司1996年為了紀念穆爾特誕辰三百周年出版的《第一集:樂隊作品》,收有六首作品。歐羅巴交響樂團(Europa Symphony)演奏,格魯赫斯(Wolfgang Gr?hs)指揮。內容如下:
1)F大調奏鳴曲,MWV IV/1
2)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MWV VI/7
3)C小調序曲,MWV III/9
4)F大調交響曲(a),MWV VII/77
5)C小調雙簧管協奏曲,MWV VI/20
6)F大調交響曲(b),MWV VII/78
第二張也是Arte Nova Classics公司1996年為了紀念穆爾特誕辰三百周年出版的:《第二集:室內樂和康塔塔獨唱》。特拉松樂隊(Ensemble Trazom)演奏,這個樂隊有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各一把,還有一架羽管鍵琴,加上一位女高音歌唱家。這張唱片錄有八首作品:
1)康塔塔“Abbandona il caro nido”,MWV II/22
2)降B大調小協奏曲,MWV IX/29
3)A小調奏鳴曲,MWV XI/1 (Op.1 No.1)
4)A大調奏鳴曲“Canone”,MWV X/1
5)康塔塔“Laugellin tra verdi fronde”,MWV II/27
6)E小調小協奏曲,MWV IX/30
7)D大調奏鳴曲,MWV XI/4 (Op.1 No.4)
8)康塔塔“Laure grate”作品,MWV II/24
這兩張唱片收錄的十四首作品包括了穆爾特各個時期的風格,可以明顯聽出有些有法國音樂流派的影響,有些有意大利音樂的影響,有些則很像德國泰勒曼或者巴赫的音樂,十分有趣。
第三張是瑞典小號演奏家哈登伯格(Hakan Hardenberger)的專輯,PHILIPS公司1990年出品。倫敦愛樂樂團協奏,霍華思(Elgar Howarth)指揮。其中有五首小號協奏曲,只有一首是穆爾特的:
1)D大調第一小號協奏曲
穆爾特一共寫過三首小號協奏曲,寫于1750年左右,都是為一位叫卡爾·非佛(Carl Pfeiffer)的小號演奏家寫的。
第四張是HUNGAROTON公司1979年出品的唱片,包括三首單簧管協奏曲,由霍瓦特(László Horváth)擔任單簧管獨奏,布達佩斯弗朗克·李斯特室內樂團協奏,羅拉(János Rolla)指揮。其中只有一首是穆爾特的:
1)A大調第四單簧管協奏曲
第五張是Claves公司1985年出品的唱片,由弗萊德利(Thomas Friedli)擔任單簧管獨奏,西南德室內樂團(Südwestdeutsches Kammerorchester)協奏,安格勒(Leitung Paul Angerer)指揮。也收有三首單簧管協奏曲,其中只有一首是穆爾特的:
1) D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第六張是Brilliant Classics公司2007年出品的唱片,由格拉夫(Henk Graaf)擔任單簧管獨奏,鹿特丹莫扎特樂團(Amadeus Ensemble)協奏,斯塔倫(Marien Van Staalen)指揮。錄有穆爾特全部五首單簧管協奏曲:
1)A大調第一單簧管協奏曲,MWV6/41
2)D大調第二單簧管協奏曲,MWV6/38
3)G大調第三單簧管協奏曲,MWV6/40
4)D大調第四單簧管協奏曲,MWV6/39
5)D大調第五單簧管協奏曲,MWV6/36
十八世紀是歐洲古典樂器大發展的時期。除了弦樂器之外,管樂器如長笛、雙簧管、圓號和小號由于其結構的改進,音色有了改善,也漸漸在音樂中擔任起主要角色。在木管樂器中,單簧管是最后出現的“小兄弟”。大概在1700年前后,紐倫堡一位叫丹納(J. C. Denner)的工匠首次制成了一支很簡單的單簧片的樂器,它的高音部分音色很柔軟、滋潤,中音部分音色很光亮、燦爛,而低音部分則很尖銳,有點像小號。于是,別人就把這種新樂器稱作“clarinetto”,也就是“小小號”的意思。這種樂器的流行跟曼海姆地區樂隊的首先使用有關,莫扎特就是第一次在那里的樂隊中聽到單簧管演奏的。
曼海姆樂派的音樂家們為單簧管寫了不少協奏曲。第一位寫這類協奏曲的就是穆爾特,他總共至少寫了六首,都是為音調較高的D調單簧管而作的。在協奏曲中,這種樂器的音色超越于弦樂器和羽管鍵琴的聲音之上,很容易分辨。這六首協奏曲大約寫于1743年前后,也就是在穆爾特音樂風格的第四個時期,那個時期他既發展了意大利風格,又接受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因為單簧管的音色本身帶有一點憂郁、凄涼的感覺,所以我上文所說的那種蒼涼感,在這些協奏曲的慢板樂章中就更為明顯。
我不知道為什么Brilliant Classics公司出品的那張唱片只錄了五首單簧管協奏曲,缺少第六首。還有,這幾張唱片中的編號也有點混亂:那張HUNGAROTON出品的《A大調第四單簧管協奏曲》,實際上就是Brilliant Classics公司唱片中的“第一”,因為在至今為止發現的穆爾特單簧管協奏曲中,只有這首是A大調的。
這三張唱片中用的單簧管大概不是同類的單簧管,所以音色有點不一樣。能聽到世界上最早的單簧管協奏曲,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