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利
《BBC音樂雜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2年11月號
● 2012年10月21日是匈牙利指揮大師喬治·索爾蒂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雜志以《〈指環〉大師》為題刊登了封面文章。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指揮生涯中,索爾蒂為演釋交響樂和歌劇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技藝超眾,對節奏和力度細節的控制讓人折服,所指揮的布魯克納無與倫比。他對作品結構了如指掌,是瓦格納作品的理想詮釋者。他對巴托克的音樂推崇備至,留下了多款權威錄音。他凡事無不精益求精,將準確的速度視作音樂的靈魂。就在逝世前數天,他還在為指揮巴赫的《約翰受難曲》作準備。索爾蒂與卡拉揚和伯恩斯坦被并稱為二十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的指揮巨匠,他們背后都有國際唱片公司支撐。三人中索爾蒂獲得的格萊美獎最多(三十二個),接受的音樂教育最嚴格,鋼琴彈得最好,也最長壽;他的指揮生涯初期也最為艱難——為了站穩腳跟不得不奔波于世界各地。
● 以《中國歡迎布里頓》為題刊登了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的歌劇《諾亞的洪水》(Noye's Fludde)于10月27日在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出的消息。這部兒童歌劇以全新的藝術形式演釋了《圣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布里頓的歌劇第一次走上中國舞臺。劇組將帶去主要演員、指揮和導演,中方將準備一個八十人的少年合唱團予以合作。這次演出由拿督黃紀達基金會(KT Wong Foundation)與英國北愛爾蘭歌劇院聯合制作,該基金會致力于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布里頓生前對東方世界很感興趣,曾于1956年游訪遠東,回國后將中國詩歌譜寫成為男高音和吉他的《中國人的歌》。
● 人們對于那些多才多藝的作曲家總是十分欽佩。英國早在伊麗莎白時代便有托馬斯·坎皮恩(Thomas Campion,1567-1620)和約翰·道蘭德(John Dowland,1563-1626)這樣的全才。二十世紀的艾佛·格尼(Ivor Gurney,1890-1937)雖不能與他們相比,卻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管風琴家和詩人。格尼屬于熱衷于創作“英國”音樂的那一代作曲家,那時霍斯特、沃恩·威廉斯等人正給英國帶來希望。格尼常將自己的詩歌譜曲,還寫有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但由于在三十二歲時被診斷為精神失常,他的大部分作品至今仍未能出版。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2年11月號
● 郎朗于8月24日晚在德國石荷州獲德國總統授予、文化部長簽發的德國國家最高藝術勛章“聯邦十字勛章”。郎朗當時正在基爾市參加石荷州音樂節,他在閉幕式上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郎朗表示在音樂上不想因循舊規,愿意不斷嘗試一些新的詮釋,最近錄制的肖邦新唱片證明了他的確與眾不同。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他,但你不能忽視他。也許有人認為這樣不能表現作曲家的意圖,而且未免有點自大,但不要忘記郎朗是一位先鋒青年,他是中國第一位長期與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西方一流樂團合作的鋼琴家,所獲得的成就是中國人前所未有的,也給下一代帶來啟示。他也需要娛樂,需要在演奏中標上一點自己的個性,或許這會被指責為不正統甚至庸俗,但他的創造也有令人贊嘆的精妙之處,這就足以值得欣賞了。
● 經過數月的艱難談判后,環球音樂集團獲準以十九億美元并購EMI唱片部門。歐盟執行委員會在聲明中稱,這次的資產出售包括EMI的Parlophone、Chrysalis、Mute以及著名古典音樂品牌EM Classics及Virgin Classics。歐洲聯盟競爭事務委員會執委J. 阿爾穆尼亞表示:“環球音樂集團提出的重要承諾可確保音樂界的競爭性,歐洲消費者將持續享有所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