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要】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說的就是無論做什么事,有計劃有準備才能成功。新聞采訪也是如此。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流程中的第一環節,在整個流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新聞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又是新聞采訪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本文以一個基層臺記者的采訪經歷為背景,闡述新聞采訪“有備而來”的重要性。
【關鍵詞】采訪策劃準備
一篇有價值的新聞報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訪成功與否,而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做得好,又會直接關系到采訪效果。從某種程度來講,采訪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采訪過程本身。前期準備不僅僅是對事件本身的熟悉和認知,還有對采訪對象的熟悉和認知。筆者曾非常有幸地采訪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次采訪,時間雖然短暫,但在眾多媒體面前,我憑借專業的提問和良好的業務素質成為當天和袁隆平對話最多的記者,不僅圓滿完成了臺里交給的采訪任務,更完成了自己由主持人向記者轉型的完美跳躍。通過這次采訪,我更是深刻的體會到了新聞采訪“有備而來”的重要。
2012年9月20日,科學家袁隆平將來到我們舒城,察看他的雜交水稻在舒城的長勢和測產情況。面對這樣一位聲名赫赫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作為一名縣級臺的主持人,我心里的忐忑和緊張遠遠多于興奮!他的到來,將是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也一定會被眾多官員和群眾包圍,作為最基層媒體的記者,采訪難度可想而知。舒城之行,袁隆平只做短暫停留,沒有安排記者采訪時間,能接近到他嗎?能采訪到他嗎?萬一能采訪到,我該怎么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他會回答?帶著這樣的顧慮和擔心,我開始和同事詳細策劃采訪提綱。
首先我們要知道袁隆平此次來舒城的目的和背景。在和縣農委的專家們交流后,我們了解到:繼去年超級雜交稻在湖南隆回試種成功后,今年又首次在低海拔地區試驗種植,經過前期嚴謹的考察論證,這次試驗在六安市選了三個試驗點,一個是六安的金安區,一個是霍山的毛坦廠鎮,還有一個就是舒城縣。舒城試驗點就在當年大躍進時期“畝產萬斤糧”的千人橋鎮。昔日的“衛星田”今朝能不能成為“噸良田”?!去年湖南隆回的產量是926.6公斤,那里是高海拔地區,陽光充足,適合農作物生長,而舒城縣屬于低海拔地區,水稻生育期較短,如果畝產能夠達到900公斤以上,意義將非同尋常。袁隆平這次來舒,就是因為了解到舒城這邊的長勢很好,特地來看看測產情況。有了這些背景做鋪墊,接下來的采訪提綱便得心應手的多了。
自超級稻落戶舒城以來,從整地到播種,從育苗到插秧,我自始至終參與超級稻舒城試驗點進展情況的采訪,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細致的了解。一直參與采訪的同事也給了我很好的建議,他告訴我提什么樣的問題會比較專業,能引起袁老師的興趣,并列出了數條采訪提綱供我參考。
但是,畢竟采訪的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自己又是一名最基層臺的記者,怎樣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落差,自信、淡定從容地面對他呢?光有采訪提綱還是不夠的,良好的采訪心態也至關重要。我又在網上搜索各大媒體曾經對袁隆平的采訪,讓自己從多個側面來認識和了解袁隆平,尋找提問的切入點?!遏斣ビ屑s》做過的一期袁隆平專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期節目從生活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了一名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這期節目中,袁隆平幽默地說:“好多記者采訪我時,都喊我“袁院士、袁老,我很不喜歡,喊袁院士,多拗口啊;喊袁老,我有那么老嗎?就叫我袁老師最好?!边@些不僅讓我知道了提問時該怎樣去稱呼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也讓我對袁老師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這種轉變讓我不再對這次采訪感到害怕,甚至渴望能早一點見到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
有了這一系列的準備之后,我原本忐忑的心漸漸踏實下來,但是,媒體眾多,我必須把握住每一個機會,才能不讓采訪落空。20號上午,我和攝像記者早早地來到試驗基地等待著袁老師的到來,等待的過程中,我和同事們一刻也沒閑著,我們不停地采訪正在工作的測產人員、農技人員和當地的老百姓,在和他們的交談中,更充實了對袁老師的采訪內容。
10點50分,人群開始沸騰起來,一輛中巴車緩緩地停在了路邊,在大家親切地呼喊和簇擁下,袁老師面帶笑容走下車。
這時的我,站在離袁老師100多米遠的、事先經過周密挑選的地方,靜靜地等待人流慢慢走近。負責攝像的同事一聲OK,我面對鏡頭開始解說:“觀眾朋友,我現在是在袁隆平超級雜交稻1000公斤高產攻關項目舒城試驗點,現在的時間是9月20號上午10點50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親自來到了試驗點,查看水稻測產情況,了解試驗成果……”一遍成功!外景圖像一拍完,我和同事迅速收起三腳架,扛起攝像機就往人堆里鉆去。另一位同事早已扎在人群中,步步緊隨,拍下了袁老師在舒城的每一個瞬間!
人群水泄不通,要擠進去談何容易,中央臺的記者、省市臺的記者、還有很多報紙、雜志、網站。上百部照相機的“咔嚓”聲讓人頭暈目眩。袁老師在哪呢?管不了那么多,先擠進去再說。我從來沒有覺得身材小巧有這么大的好處,似乎沒費多少力氣,也沒明白是怎么回事,我竟然擠到了袁老師身邊。我一邊緊隨人流,調節著自己緊張的心情,一邊聆聽袁老師的講話,伺機提問。此時袁老師剛剛在稻田邊查看過超級稻的長勢,正興致勃勃的和身邊的農技人員預測著今年的產量。機會來了,我立即接上話題,拋出了我的第一個問題:“袁老師,您看我們今天測產的情況會是怎樣?”一句話問完,我的心緊張得怦怦直跳,感覺自己的聲音好像不知從哪個地方冒出來的一樣,那么虛幻和飄渺。袁老師能聽見嗎?即使聽見估計也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周圍的人太多了,他根本就不知道是誰在提問!但是,袁老師卻接著提問回答了:“在山區,超級稻可以達到畝產900公斤,在平原地區能夠達到800公斤,我認為就是很大的成績了,舒城這邊的長勢很好,我估計,憑我的經驗畝產800公斤以上是沒有問題的,這個很不容易啊,它不是一畝兩畝,它百畝一片非常整齊,100畝田看得像一畝田一樣,我很高興,非常好!”
首問告捷,這段話正是我們想要的,太好了!夾在人群中的同事也沖我豎起了大拇指。人群簇擁著袁老師繼續往前走,我緊跟其后,等待機會再次提問。袁老師一邊往前走,一邊繼續和參與生產的農技人員交談著。袁老師說:“去年在湖南隆回縣試種的超級稻畝產達到了926.6公斤,那里是高海拔地區,水稻生育期較長,具備高產的生態環境。這一次在舒城縣進行高產攻關,是首次在低海拔地區進行試驗”。機會又來了,接著袁老師的話,我趕緊提出第二個問題,“袁老師,您覺得在我們舒城這樣的低海拔地區,能夠達到您剛才說的800公斤以上的產量,是不是很好了呢?”聽到這么一問,袁老師立刻在人群中搜尋聲音的來源,隨即把目光定格在我身上。他面對著我,清晰又有力的說道:“非常了不起。從田間水稻的表現來看,超級雜交稻在舒城百畝示范創造了低海拔地區畝產新紀錄!……”這時候,袁老師已經是在和我面對面交談了,周圍也一下變得安靜下來,大家都在仔細聆聽這位偉大科學家對中國未來水稻種植方向的預測和分析。接著袁老師的話,我又繼續問道,“那800公斤這個產量是不是代表著您的超級稻在低海拔地區有著很高的推廣價值呢?”“那是肯定的,村里的主任剛才對我說,他們自己種植水稻的畝產能達到500公斤,就已經很好了,這個超級稻能達到800公斤,一畝增長了幾百公斤啊。”我接著袁老師的話說,:“袁老師,您知道咱們這的農戶是怎么說您這稻的嗎?他們說,一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好的水稻呢!”聽到這里,袁隆平高興地笑了起來,說:“那是不假,他們肯定沒見過,這個水稻一株能長五六百粒稻穗,他們種的一株只有三四百粒,肯定不一樣的,他們當然沒見過?!敝車暮芏嗳罕娨捕紤曊f到:“這個水稻多好啊,從來也沒見過,今天是第一年種,明年產量會更高,更上一層樓的。”在場所有的人都鼓起掌,現場洋溢著一派豐收的喜悅!笑聲、掌聲久久地回蕩在金黃的稻田上。
這個時候,我已經悄悄退出了人群,看著漸漸遠去的人流,看著袁老師矍鑠的背影,我和同事相視而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完美地結束這次難忘的采訪。□
(作者單位:舒城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