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凌威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當今植物研究領域中較為先進的、成熟的一門應用技術[1]。它能擴大繁育系數,實現種苗脫毒,保存瀕稀植物,縮短植物的育種周期,也是轉基因等基礎研究的基礎,所以《植物組織培養》是高等院校農學、園藝、林學等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實驗性較強的課程之一[2]。雖然筆者所在學院將《植物組織培養》作為生物技術專業和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選修課程,但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透徹理解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及原理,掌握這門技術,所以該課程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克服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既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植物組織培養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
1.1 將師、生從繁重的教與學中解脫出來
在植物組織培養傳統教學中,教師每一堂課,大量板書都要占用大量時間,沒有充分時間給同學們講授更多的信息。很多節課還需要在黑板上繪若干幅圖,或者利用紙質掛圖,而現在高校教室都很大,坐在后面的同學不能看到或看清楚這些內容,因此這些傳統教具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了。另外購買這些傳統直觀教具花費較大,且不易保管,易損壞。課堂上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免除上課時因板書而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使教師更好地注意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講授。同時所用圖、表能直觀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也可以使學生接受較多的信息。總之,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植物組織培養教學中,可以減輕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負擔,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1.2 豐富教學信息,緊貼學科前沿
多媒體技術能夠綜合處理聲、文、圖信息,具有繼承性和交互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時時進行動態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由于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節省了因大量板書而花費的時間,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課程內容的講解上,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資料、圖片和信息,掌握課程內容,從而豐富課堂教學信息。教師還可以查閱一些學科前沿研究內容或把應用實例加入到課件中,以便緊貼學科前沿,了解學科動態及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了解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研究成果已經在社會中得到大量的應用,并且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例如在講授植物離體快繁章節內容時,課件中可以添加天皇藥業有限公司鐵皮石斛快繁中心,多家馬鈴薯脫毒快繁中心等關于快繁經濟作物或花卉的信息,同時有很多的彩色圖片,使課件顯的很直觀,具有實時性和動態性。
1.3 界面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特點明顯不同于其它課程,其包含實驗操作及進行性過程內容較多,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將文本、圖形、動、靜態影像、聲音等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彌補了傳統教學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方面的不足,又將學習置于情景化環境中,讓學生帶著求知欲,進行課程的學習,從而收到傳統教學所不能及的效果[3]。例如,無菌操作、培養基的配制等這些實踐操作性內容,可以借助于靜態圖片或在實驗室中錄制的動態的錄像播放給學生,能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總之,單純應用傳統的課堂講解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4]。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真正達到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課件中大的標題和小的標題可以分別用不同大小顏色的字體來表示以示區別,重點,難點知識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字體來表示,使所講內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而針對操作繁瑣,過程較大的大型實驗可采取預先錄制的錄像放映給學生,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在解釋某個名詞和其他專業術語的時候,如愈傷組織,胚狀體等名詞可以利用超級鏈接,與其相應的解釋和圖片相交互,在課堂上能夠展現出來動態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把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易于接受,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2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應注意的問題
2.1 多媒體教學應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
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方式比較,前者有效集合聲音、文字、圖像和動畫等功效于一體,在大學教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所展現出的效果和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很多教師不管上什么課都一律使用多媒體授課的方式,忽略了課程特點,盲目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從而失去對該課程學習的興趣,這樣做同時也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例如,講解接種技術時,如果用多媒體一下子展示出整個過程,很少或沒有與學生互動,那教學的效果就會很差;使用多媒體結合現場講解或現場模擬演示方法進行的教學,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既要注重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又不能忽視傳統教學方法的地位和作用,使兩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揚長避短,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不可使多媒體技術教學形式化。據了解,有很多學校的多媒體教室不設黑板,有的有黑板但又被多媒體熒幕遮擋住或者即使有黑板教師也不使用,完全拋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全部依賴計算機演示課件,結果教師只起到播放員或講解員作用,完全失去了教學效果。系統性的板書是學生在教師講解引導下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時頭腦中進行認知活動的外部支撐點,是學生把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的橋梁,對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時,應注意與板書的密切配合,只有注重師生交流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2 應強化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于多媒體教學能夠省去因大量板書而花費的時間,所以單位時間內提供的教學信息量會大大增加,因此但教師一定要把握住每節課都應留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課堂討論與總結,增加師生互動的內容環節,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做到教、學相長。如培養基的配制方法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比較和微生物學中學的培養基配制中的主要區別,最后教師引導和評價。再通過復習題,及時加強學生對己學知識的學習記憶。如果等知識遺忘了再恢復,則無異于重學。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切不可把一頁講稿一次投放在屏幕上,教師成為解說員,或按照屏幕上的字符念一遍,如此則多媒體變成了課堂的主體,教師成為操作多媒體人員了,甚至成為了多媒體的工具,而忽視了多媒體是一種教學工具。課堂教學是要把教師的情感和主觀能動性、各種多媒體信息、教材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序而又生動活潑地展開。教師的講課情感和運用各種教學信息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果的,相應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后,又能促進教師的教學熱忱和積極性,二者相輔相承。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師生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還要靈活地調節課堂進度,師生進行有效地溝通。講解時要注意使用具有啟發性與感染力的語言,聲音也要抑揚頓挫,使學生聽得明白,產生學習興趣;還有新知識、新概念的引入也要注意打好伏筆。再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情緒的變化,善于根據學生情緒的變化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正確判斷教學效果。并且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講解時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及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增強課件的交互性。
2.3 應明確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以提供多種刺激信號(圖、文、聲、動畫等)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5]。然而,很多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目的認識存在偏差,部分教師之所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是因為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拿來主義”,減輕自己的備課負擔,還可以省去板書和識記,只需打開課件讀給學生或是給學生作一解釋,相對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殊不知,正是這種“拿來主義”違背了多媒體教學的實際意義,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最終降低了教學質量。
總之,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的,根據所教課程或章、節內容特點,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做到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靈活機動地結合,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文靜,袁道強,高松潔,等.植物組織培養的應用現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8(3):17.
[2] 王清連.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 張有錄.關于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的教學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05,9:48~49.
[4] 李翊華.多媒體技術在優化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河西學院學,2010,26(2):108-109.
[5] 陳海燕.淺談多媒體課件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J].科技信息,2007,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