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敬飛 林坤
有人認為,光伏產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首先要歸咎于地方政府。認為光伏產業是受地方政府的政績推動而盲目擴張,變得畸形,尚德、賽維都如此陷入困境。我認為,不完全是這樣。
以尚德為例,大約在十年前,政府也投了部分資金,那是為了扶持它,但在后來引入風投后,政府就退出了。當時,政府這么做沒錯,締造了一家在全球范圍有競爭力的新能源企業。只不過,后來很多小的地方政府(縣級、地級等),看到尚德的成功,或者說無錫的成功,就動了心思,它們很快上馬了大量的光伏項目,造成大量重復建設,導致的結果是,凡是地方政府推動的光伏細分領域,中國企業的產能全部嚴重過剩。
同時,還要看行業審批有沒有規則,如果有規則,要看是不是兌現執行了?,F在看來,審批部門也有責任,它們沒有調控好,沒有按照科學的方式來批項目。本來地方政府的沖動是可以遏制住的,但有些地方政府跑到部委來要批文,項目就批下來了。有關部門來審批項目,是不是做到了統籌安排,如果做了統籌安排,大家就不會一窩蜂地上。相比之下,很多發達國家建設光伏項目,主要是制造型企業,會考慮環境污染問題、耗能問題、對就業拉動的可持續問題等等,可能批得不多,產能過剩的情況很少。
對光伏的補貼是不是導致光伏產業危機的原因之一?我不這么看,相反,如果光伏的電對中國的國家能源戰略確實有益,補貼還應適度提高。這一行業只有十年的歷史,各國對光伏都有補貼,只是補貼力度不同,補貼的時間長短不同。目前看來,中國政府在應用領域的補貼還是很小的,因為中國的光伏應用其實才剛剛開始,一開始就補貼很少,這對于行業的起步,是不利的。
此外,光伏產業在技術方面不存在問題。光伏的產業鏈很長,從礦石里面提取硅料開始,一直到鑄錠(拉棒)、切片、電池片、組件,最后才是電站。其中,還需要接線盒、切割液、鋼絲繩,玻璃、邊框、整流箱、逆變器等等子行業加以配套??梢哉f,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上述各個環節的成本都在2012年降到歷史新低,而且這個降價的過程在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是持續的。同時,實驗室的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率也在提升。在三五年后,光伏發電有望在中國的很多地區接近甚至低于火電的價格,將帶來大規模推廣光伏應用的商機。相對來說,太陽能還是可再生能源,而煤炭、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光伏還是有優勢的。
目前,光伏產品的消費者,也就是終端應用,買組件裝到電站的,還是在國外,國內的光伏產品也就只能以出口為主。國內不是用不起光伏產品去發電,而是中國的火電價格相對于歐美國家,顯得太低,光伏發的電只在電價高昂的局部地區有競爭力,靠補貼是不夠的。但是情況正逐漸好轉,結合“十二五”的能源規劃,隨著金太陽、分布式電站等政策的刺激,中國2012年的光伏組件裝機量,估計會達到5GW左右,較之2010年,增長500%。后續國家和地方針對大型地面電站的扶持政策,應該會陸續出臺。2015年,如果充滿想象力,中國的裝機量或許會達到30GW,這是2012年全球一年的裝機量。
光伏產業是不是受創業投資資本推動而導致出現現在的困局?我感覺,光伏投資的主體應該是產業資本,比如以前做房地產,做礦的企業和個人,他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過分樂觀,紛紛進入了這個領域。并不能說是風投推動的泡沫,創投不過是錦上添花,因為行業內有風投投資的企業不過九牛一毛。很多硅片廠的投資額動輒數億美元,而創投這幾年的在光伏領域投資的絕對金額不會超過50億。
中國很多產業都是這樣被搞壞的。一旦一個行業有人賺錢了,大家都會去跟風、仿效,然后就是產能過剩,行業就完了。光伏行業本身門檻不算高,也不低,但很多項目都是通過貸款來完成,因此產品打折賣,它們并不在乎,好像做大了就安全了,但這樣一下就把別人的利潤弄沒了,自己也沒有好日子過了。
現在,全國有幾十個光伏產業園,不排除其中有很多是真正想發展光伏產業的,但其中很多都是以光伏產業園的名義拿地、圈錢,這是“掛羊頭賣狗肉”。有些地區沒有任何積淀就這么搞,沒有任何意義,它們的所作所為只能是損人不利己。
我認為,光伏產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產能過剩問題,可以說是嚴重過剩。中國的產品銷售將近占全世界的80%,產能是世界的200%甚至更高。因為統計口徑不同,具體多少很難講。有些地方政府,看到尚德、賽維等企業火了,為引進企業也動了心思,比如政策支持、批土地,協調銀行貸款等,沒有考慮項目引進之后,技術是不是有領先的優勢,有沒有市場,有沒有客戶,產品出來合格率有多少,產品有沒有口碑,一系列跟銷售有關的東西怎么弄?
這樣一下子多出這么多產能,怎么辦?企業只能打折出售。因為大家的利潤率狂降,有些企業的毛利率都是負的,這樣老外不說你傾銷、補貼才怪。
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方法可以是:把那些中小型、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核心技術優勢的企業重組淘汰,進行優勝劣汰,留下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具體來說,中國光伏產業要熬過這個難關方法有二:一是通過行政主導,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原來關閉中小煤礦就是這么干的,中小鋼鐵廠、水泥廠也是,光伏產業同樣可以這樣;二是,通過市場本身來優勝劣汰?,F在,已經有很多企業扛不住了,很多地區大批光伏企業關門停工,需要關注的是,這些企業以后還會不會復工,如果它們把設備賣了,把廠房租給別人搞別的產業,說不定行業就OK了。
光伏產業跟鋼鐵、造船產業一樣,走上同樣的產能過剩的老路都是重復的低附加值的,而沒有高精尖的技術,政策設計時候就沒有規劃好。都說中國造船能力很強,其實不是。只能說中國造出噸位很大的用途簡單的船,但實際利潤很低,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單從需要多少工人上講沒有意義。韓國人造一艘高技術含量的船的利潤,可能會超過中國人造20艘大的油輪的利潤。因此,今年中國造船企業很慘,低端產品沒有競爭力,遠洋運輸行業不好,企業更難過,很多船廠只能關了。
松禾在光伏產業鏈有接觸、布局。我們在光伏產業上中下游看了很多企業,在北京投資了一個早期項目。它們擁有一項比較優秀的技術,我們投的資金不大,有為科技獻身的勇氣在里面。還有一個做接線盒的零部件企業(通靈電氣),今年相較去年還能實現一定的增長,主要是因為行業地位靠前,技術有一定的領先,對客戶的服務不錯,客戶構成還可以,在危機中還在發展,并新接了不少優質客戶。
在光伏產業嚴峻的形勢下,投資還是有機會的。我們選擇光伏企業,主要的投資標準是:首先看它是做什么的,組件、電池片這一類的我們現在肯定是不投的;然后看這個團隊是不是優秀、技術是不是領先、行業地位是不是前三名,這家企業的老板有沒有遠大的抱負、創始人是穩健型的還是激進型的。不是說激進好,或者穩健好,我們更親睞面對機遇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企業家,也喜歡面對危險能抵制住誘惑的企業家。你比如說,現在國內的光伏電站領域,就需要果敢的企業家去開疆辟土,而不能固步自封,否則很快會被別人超越。
對于光伏企業的過冬準備,我想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首先,要提高技術,降低成本,這是行業大勢所趨;其次,對客戶要慎重選擇,可以選擇付款條件相對好點的客戶,要會甄別客戶實力,不要盲目去接新的單子,防止發生壞賬。同時,要把現金流安排好,確保后繼有力。松禾也在與被投公司一起面對行業變幻,我們理解企業家面對的局面,也會受邀參與重大決策,其實主要是幫助提供參考意見。
綜合外部環境、行業現狀、政策措施等,我認為行業一定是有機會的。因為核能利用或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風電自身的種種弊端,比如安裝維修太花錢,再比如夜里發電多,大量用戶卻是白天用電,這些問題導致風電也不一定能成為主流;生物質能又受制于原材料的采集。再有,雖然美國人頁巖氣革命搞得不錯,但中國頁巖氣面臨難題。而我們在光伏產業有一定基礎,如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國內的光伏應用做起來,技術提高把每度光伏電的成本再降低一些,行業還是有前景的。
總之,我們希望國內市場能夠發展起來,希望政府能夠從比較長遠的角度來考慮,能夠多關注光伏行業,想辦法通過國有化或其他方式,挽救光伏行業?!白ゴ蠓判 被蚴呛芎玫牟呗?。很多民營企業家害怕國有化,其實被國有化的企業是很少很少的,不是行業問題,而是這家企業的創始人出了問題。任何一個行業,都沒有永遠的春天,要過冬,企業家需要練內功。雖然也沒有永遠的冬天,但你要等得到立春。(岳敬飛系松禾資本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