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飛
語文課堂離不開閱讀,特別是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們,更不能離開閱讀,它是促進孩子心智成熟,培養表達能力,實現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在閱讀中,孩子不僅能習得文化知識,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品質。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1.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萬事開頭難,小學生往往覺得閱讀是枯燥的,遠沒有動畫片吸引人,也沒有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意思,又怎么會專心?所以興趣是關鍵,如何才能將干巴巴的文字變成學生愛不釋手的“玩具”?
首先,投其所好。特別是把學生領上閱讀之路之初,不要對學生的閱讀內容做任何限制,只要學生去讀,我們就達到了目的。比如,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我們就推薦和動畫片緊密相關的讀物,像《大耳朵圖圖》、《淘氣包馬小跳》等,還推薦圖文并茂的連環畫。不要期望一開始就讓學生從中體會什么,而要看學生能不能讀。
其次,利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老師的聲情并茂,娓娓道來,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迭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樂道,期待大結局之際,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而后聲情并茂地告知學生: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學生“想讀書”的欲望必然無法阻攔。有一次我給學生們講《松雞和烏龜的故事》,烏龜們為了讓松雞能整天待在洞里陪它們玩耍,便在松雞的同意下把它的羽毛全部拔光。這樣松雞沒法飛走了,它們的目的也都達到了??墒怯幸惶飚斔鼈兺娴谜_心的時候,突然,黃鼠狼竄進洞來,撲向松雞,一口咬住松雞的脖子……講到這我的聲音戛然而止,學生迫切想知道結果,我讓他們先猜猜結局。在一一否定了他們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書告訴他們,想知道結果就借讀這本書,里面還有更精彩的故事。學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這樣讓學生在享受故事情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主動進行閱讀,效果往往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2.創造條件,促進閱讀
習慣的養成在于堅持,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班級的每一個角落,創造閱讀的條件,營造閱讀的氛圍。我在班里建立了圖書角,很多班級有圖書角,關鍵是如何利用 ,不讓它成為一種擺設。為此,我在每節語文課前利用5分鐘時間開展“我讀書,我快樂”活動,給每個學生2分鐘時間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讀一段可以,背一段更好,內容不限,全班學生隨機抽簽。半年下來,圖書角里的書由原來的十幾本到現在的幾十本,多數是學生自發貢獻的,足以看出學生漸漸喜歡上閱讀了,而且開始學會分享閱讀了。在板報中我留出了一塊空間“閱讀專欄”展示學生的閱讀心得、好詞好句、即興發揮,每個作品后面都鮮明地寫上了作者的姓名,讓學生感受到了作家的榮耀,極大地激發了閱讀熱情。
3.指導方法,學會閱讀
有了興趣,就要深入一步,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從盲目的閱讀中走出來,為學習語文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沒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獲得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只適合運用于初始階段,不會有大的收效。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如何正確閱讀。
3.1學會概括。一個故事讀完,到底講了什么?這是對學生讀書的深層次要求,也是對學生的讀書能力的培養,也就實現了“不為讀書而讀書”的目的。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是愛看書了,可一問故事講了什么?孩子支支吾吾半天也沒有說出什么。”這就要求我們采取相關措施,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培養學生學會總結歸納。我利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介紹自己的讀物,描述故事的梗概,起到了很強的促進作用。
3.2學會積累?!白x書后留下了什么”?有時教師自己也會問。每到假期就讓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學生就不加選擇地東抄西摘。所以,要讓學生養成摘錄的習慣。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畫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蔽恼轮懈挥薪逃饬x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豐富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將自己訂閱的報紙雜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共,思與讀隨。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會變得精彩、有效。
3.3學寫讀后感。“讀后感”的“感”是因“讀”發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就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形式不限,內容不限,長短不限,只要有感,只要能感,就說明孩子在讀書時“用心了”,這也是提高孩子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語文教育要追趕時代,超越課堂,帶領學生“躍馬平川”,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