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衛文
摘要由于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就業狀況不盡人意,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也有所下滑的現狀,筆者所在教研室啟動了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包括重構課程體系和變換授課模式,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就教改試點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課程體系LAMP架構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1 教改試點方案構思
首先是確定方向。通過對高職計算機網絡教育教學相關理論的探討以及實踐的總結,課改的方向進一步明晰,那就是:適應高職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培養滿足企業實際需求的實用型計算機人才,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大膽創新,為我院在“理實一體化”的專業教學探索中積累經驗、拓寬道路。
其次是調研。教研室老師利用暑假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走訪了武漢市一些品牌IT培訓機構,借鑒他們所采用的授課模式和專業技能培養體系;調研了一些用人單位,聽取他們對畢業生培養的意見和技能要求;同時向往屆畢業生發送了大量的調查問卷,了解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技能準備,獲得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意見和建議。
通過以上兩個步驟,教研室的老師們理清了思路,明確了自身教育教學的優缺點,找到了課改這道難題的答案。
一是重構課程體系和變換授課模式。教研室老師們在吸取武漢知名IT培訓機構教學長處的基礎上,將企業對計算機網絡畢業生的技能需求提煉成兩個大的方向,分別是《基于LAMP架構的企業網站建設》和《基于工作任務的企業網絡建設》,并將相關課程進行了整合。摒棄了傳統教學體系中分多個學期培養一個專業技能的方式,將專項技能模塊相關的知識糅合進行集中傳授。同時,改變了以往以課程為教學單位的授課方式,實行基于工作任務的模塊化教學。經過重構后的《基于工作任務的企業網絡建設》所有技能模塊全部在第三學期進行,而《基于LAMP架構的企業網站建設》技能模塊則被安排在第四學期實施。就《企業網絡建設》這一方向來說,在授課過程中,依據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常規工作任務,將專業技能細分為小型網絡、中型網絡、企業網絡、校園網絡等工作任務,然后分別由不同的老師以完成該工作任務為目標,打破以課程為教學單元的傳統授課方式,進行交叉性的授課。
二是授課內容方面。主要在專業技術選型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教育教學,密切跟蹤當下企業流行的技術來展開課程設置和教學。以《網站建設》模塊的改革為例,2001-2007年,在《網站建設》課程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微軟的技術體系,即Windows+IIS+SQL Server+ASP,簡稱WISA。這一技術體系曾在網站建設行業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且市場占有率較高。但隨著網站建設技術的發展,現在企業越來越多地采用開源技術體系LAMP(即Linux+Apache+My SQL+PHP)來建設網站。網絡教研室在這次教學改革中相應將網站建設的技術體系從WISA轉到LAMP上,并開設了更多與這一技術體系相關的職業拓展課程,如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等,以期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2 教改試點方案實施
一是教學時間的編排方面。系部和學校教務處在教學時間和實踐設備上對教改試點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意了教研室在授課時間上做出的模式改革。通過借鑒知名IT培訓機構的經驗,我們將2008網絡(1)班的授課時間嚴格限定為上午專業課、下午公共課,專業課全部安排在網絡實驗室里。老師講、學生學,老師演示,學生做。教師理論授課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穿插實踐技能培養,講學做緊密結合同步進行,以解決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學生學前忘后,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等教學不利因素。
二是教師授課方面。由于采用工作任務驅動的授課,需要參與授課的老師相互之間的配合,避免出現前后銜接不一致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求每位授課教師在進入新的工作任務授課前,與前任授課老師進行溝通,了解授課進度及學生知識掌握度,以方便更好的進行技能的培養。
三是師生互動方面。課改的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專業學生的技能水平。課改不僅需要老師的努力,也需要學生的參與。本次課程改革,對相關專業老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不少課程特別是教學模式是他們從未接觸到的,常常是摸著石頭過河,學生對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是否滿意,是否有好的意見,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業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為此采取了多種措施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如每兩到三周舉行一次師生座談會,參與教改的老師與學生見面溝通,獲取學生對老師、對課程的反饋。如果有任何來自學生的意見反饋過來,教研室第一時間安排老師進行隨堂聽課,并與授課老師溝通,授課老師也會針對這些意見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3 經驗與教訓
教改試點結束后,經過獨立第三方網絡設備廠商進行的認證考核,全班39位學生中通過理論考試的33人,通過實操考試的37人。最后成功通過認證考試,獲得網絡工程師稱號的有32人(不含補考),合格率為82%。應該說,學生網絡建設技能的培養上獲得了較好的成績。
在教改試點進行過程當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汲取的經驗和教訓:
(1)“工作過程”理念與客觀實際分歧。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學環境有足夠的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學環境有足夠的實訓設備,①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能力體系。對于我院網絡專業而言,受教學資金限制,要使設備滿足一定的臺套數很困難。而與企業聯合進行工學結合的教學,又受制于相關企業用工的特點(單個企業用工需求少、網絡建設項目工期無法與教學同步),較難達到為學生創造真實企業工作環境的效果。
(2)審美疲勞問題。審美疲勞是本次課改當中出現最值得重視的問題。由于借鑒了知名IT培訓機構的集中授課方式,每天上午的4小時授課全部由一位老師完成。當某一工作任務需要連續授課時,極端情況下可能有連續幾天,學生遇見的都是同一位教師。相當容易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導致教學效果的下降。為此,我們在編排班級授課進度時,特意將周三作為隔斷,安排一些職業拓展課程進行緩沖。在編排具體教師授課進度時,利用某些工作任務可以被間斷完成的特點,進行有意識地穿插授課,盡量避免某位老師連續授課情況的出現。
盡管如此,仍然有部分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審美疲勞,這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實施過程當中更加注意并思考更好的解決之道。
(3)學習思維習慣問題。學生的學習思維經過多年的教育,已經養成了一定的固有習慣。而本次課改采用了全新的授課模式,講學做一體化授課,在教改試點的初期,出現了學生難以與教師同步的情況。許多學生反饋在實驗室里授課信息量過大,較難跟上老師的授課進度。針對出現的學生反饋意見,教研室召開座談會,及時調整教師授課進度,同時指導學生重構新的學習思維,積極利用課余時間復習授課內容。經過近1個月的調整,在課堂上學生已經能與授課教師較好的同步。
4 后記
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在提高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這一方面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已經構建了相對完備的課程體系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
注釋
①張濤.基于工作過程理念的課改實施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大眾科技,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