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芝
【摘要】網絡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傳播形式,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傳播的自由度,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社會交往,但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社會問題。本文從多層面多角度介紹了網絡傳播的內容,特點,分析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做好網絡傳播的“把關”工作。
【關鍵詞】網絡傳播自由度把關
21世紀是一個充斥著信息、多媒體、數字化的高科技時代,在這個時代,作為新媒體傳播手段的一種全新形式——網絡傳播也大放異彩。
網絡傳播是一種多層面的大眾傳播媒介,它不僅整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基本功能,也突破了傳統媒介的傳播類型、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更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同時也更加自由靈活,在傳播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多人,多人與多人的單一形式,而是融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于一體的全方位的傳播形式,其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為人類的傳播歷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網絡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兼容性。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電子郵件,既可以使傳者與受者實現點對點的人際傳播,也可以通過編輯郵件通訊錄或使用群發功能發展成為點對面的傳播。
多媒體。傳統的傳播媒介通常是相對獨立的單一媒體,而網絡傳播則是一種多媒體的傳播,在因特網上,用戶既可以看到精美的圖片,又可以讀到優美的文字;既可以聽廣播,又可以看電視;既可以對多媒體信息予以實時控制,又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增加刪除信息內容或者重新鏈接選擇。
數字化。數字化是網絡傳播的語言特性,網絡傳播所傳遞的所有信息都是數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的相互轉化,數字化貫穿于信息的采集,傳送,制作,發布等各個環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交互性。交互性是網絡傳播的革命特征,也是網絡傳播區別于大眾傳播的最本質特征。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大都是單向的直線模式,如拉斯韋爾的5W模式,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而網絡傳播打破了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用戶已經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或傳播者,于是傳統的傳者與受者的角色界限變得模糊了。
另外,網絡傳播也具有其他方面的特點,比如:時效性,開放性,聯想性,大容量性。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對立統一的,網絡傳播內容的自由與開放,導致了眾多信息的良莠雜陳;網絡傳播開放性、互動性強的特點相對弱化了大眾傳播“把關人”的機制和“議程設置”的功能。因此,信息傳播的自由度顯著增強的同時,也潛藏著某些難以解決的難題,造成傳播秩序的混亂,傳播效率低下等。、從網絡傳播的信息內容來看:
1、垃圾信息
用戶打開電腦手機,每天都會接收到許多重復無用、過時的信息,這些信息占用了大量的網絡空間和信道,造成了網絡資源的巨大浪費。垃圾郵件在垃圾信息中表現的尤為嚴重,大量的垃圾郵件不僅占用了人們的信箱空間和閱讀時間,嚴重時還會引起郵箱崩潰,給人們造成巨大的損失。
2、色情暴力信息
網絡色情暴力信息不僅包括色情圖片,色情文學,淫穢影片等,還包括色情行為,色情游戲以及PK類競技暴力游戲等低級趣味的有害信息,破壞了社會道德秩序,擾亂了社會文明,最重要的是對未成年人殘害甚深。青少年是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薄弱的群體,容易受色情信息和暴力游戲等不良內容的吸引,從而沉迷網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虛假信息
因為網絡傳播的自由和開放,網絡媒體也成了制造和傳播虛假信息的重要工具。虛假信息在網絡傳播中無處不在,尤為明顯的是在娛樂信息和經濟社會信息中。我們都知道,娛樂圈是一個浮華的世界,炒作,丑聞,爆料也習以為常。而在經濟社會信息中,企業為了引起關注,牟取利潤,制造虛假新聞也就十分頻繁。
除了以上幾種不良信息較為廣泛之外,諸如網絡頹廢信息,網絡誹謗信息在網絡傳播中也十分嚴重。
1、知識產權的侵犯
由于網絡傳播的獨特性,網絡傳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將面臨著極大挑戰。知識產權一般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由于新的網絡傳播主體的出現,使傳統的知識產權的主客體性質都有一些新的變化,知識侵權也就更為嚴重,如網頁網站侵權,網絡轉載侵權等。
2、隱私權的侵犯
隱私權一直都是互聯網爭論的焦點,因為網絡傳播的時效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點,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個人信息易于被暴露、篡改和非法使用。一些人濫用網絡傳播他人的隱私甚至國家機密,給國家和他人都帶來極大的危害。
其他還有一些網絡誹謗,網絡暴民等出現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也給網絡傳播帶來了不少麻煩。
因此做好網絡傳播的“把關”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做好網絡傳播的“把關”呢?
對于網絡傳播,如果實施過于硬性的管理和控制,則可能損害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但如果放任自流,又會漏洞百出,被不法之徒所利用,傳遞各種不良信息,危害社會文明,擾亂社會秩序,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網絡傳播的“把關”工作。
1、加強行政管理
行政力量是規范和管理各種社會事務的重要力量,國家對社會事務進行監督管理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各級政府行使行政手段參與相關事務,因此,網絡媒體的規范和管理也離不開國家和政府行政監督方面的努力。比如:網絡實名制,PK類競技游戲應當通過身份證登錄,防止未成年人接觸不良信息。與此同時,還可以制定舉報制度,網評員引導網上輿論,行政處罰等。通過行政監管,政府成為網絡媒體傳播的最大“把關人”。
2、完善法律法規
由于網絡傳播中的侵權,犯罪等問題的發生,因此,加強法律法規的制約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已經制訂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規來加強對網絡傳播的規范和約束。如《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等。
3、增強傳者與受者的自律意識
針對網絡傳播中的信息泛濫的現象,受者應該選擇性的接觸,選擇性的理解和記憶,根據自己的需求,吸收有價值的信息,拋棄無用的信息。同時,對于傳者而言,應該反對網絡空間的盲從和情緒的宣泄,更反對利用互聯網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或者散布謠言。對于互聯網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講,要自覺履行“把關人”的權利和義務,加強自律。
4、“把關人”應注意對主流文化的引導
網絡媒介同傳統媒介一樣具有導向作用,因此,網絡媒體的從業人員作為“把關人”應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健康的文化價值取向,推進全球化意識,發揮網絡傳播的開放性,自由性和信息共享性,推進中國民主化進程。
此外,網絡傳播還可以從技術控制和倫理道德方面的約束來做好“把關”工作,提高全民的網絡素養,營造積極良好的網絡傳播環境。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周慶山:《傳播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③蘇宏元:《網絡傳播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④李凌凌:《網絡傳播理論與實務》,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
⑤鐘瑛:《網絡傳播倫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渤海大學文學院2010級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