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定邊話體范疇包括完整體和非完整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定邊話的體范疇兼具北方官話體范疇和晉語體范疇的某些特點,又體現出一些獨特之處。
關鍵詞:定邊話體完整體非完整體
定邊縣位于陜甘寧蒙四省區交界處,陜西省西北部,榆林地區西端,在方言分區上處于中原官話和晉語的過渡區域。定邊話總體分為中原官話秦隴片的“秦隴”語系及“晉語”語系兩部分。本文研究屬于中原官話秦隴片“秦隴”語系的定邊話的體范疇。語料為民間傳說的錄音轉寫材料和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材料。
一、關于“體”的概念
“體”這一術語來自西方語法中的“aspect”,普遍認為“體”是一個語法范疇。美國語言學家Comrie在其著作Aspect中說:“…,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e read,he is reading,and he used to read in English is equally an aspectual distinction,so aspect is a category even in as familiar a language as English.”。漢語關于“體”范疇的概念眾說紛紜,叫法有“動相”“(情)貌”“動態”“體貌”等。《語言與語言學詞典》認為“體”是“動詞的一個語法范疇,用添加前綴、后綴或變化中間元音的方法來表示。‘體表示所敘述的動作的類型和動作是否持續。”《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認為“體的范疇表示動作(或)狀態的過程”,都把“體”定義為與動詞密切相關的一個句法范疇。
體范疇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體”反映動作、事件在一段時間進程中的狀態,著重于對進程中的事件的構成的觀察。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把“體”分為兩類:從外部觀察事件所獲得的完整體(perfective aspect)和從內部觀察事件所獲得的非完整體(imperfective aspect)。
二、定邊話的體范疇
定邊話的體范疇包括完整體和非完整體。完整體包括完成體、經歷體,非完整體包括起始體、實現體、持續體,持續體下又有進行體。
定邊話中,有表示實現體意義的“上”。定邊話中的“哩1(相當于北京話的“了1”)”除表示實現的意義外,常表示“結果已經生成”。所以,我們把由“上”等表示的體范疇叫作“實現體”,把“哩1”表示的體范疇仍然叫作“完成體”。另外,定邊話中,進行體和持續體具有相同的表達手段,而從語義上講,進行又包含于持續之中,所以我們將進行“體”歸入持續體。
三、完整體
完整體在英語中是perfective aspect,是從外部觀察事件進程,把整個事件當作一個整體來觀察并表達出來。定邊話的完整體包括完成體和經歷體。
(一)完成體
完成體有的表示動作、行為、事件成為“現實”,有的表示狀態發生了變化。定邊話的完成體在表示動作完結、變化實現的同時多強調結果的實現,標記主要是“哩1”。
1.哩1
定邊話中的動態助詞“哩1”(相當于北京話的“了1”)是動態性很強的完成體標記,常放在動詞、形容詞、動賓結構、動補結構后以及動賓結構中動詞和賓語之間,用于敘述一個已經成為現實的完整事件,重在表示動作、事件的完成或狀態變化的實現。如:
(1)我買哩一本兒書。
(2)飯吃哩一大功程哩。(一大功程:一段較長的時間)
(3)麥子收完哩好幾天哩。
使用完成體表達的句子,表示所敘述的事件在某時間范圍內已成為現實。這個“時間”可以是說話時的具體時間,也可以表示說話前或說話后的某個時間。可見,它常用的時制環境是當事時,即事件的發生時間與參照時間是同時的。值得注意的是,定邊話中的“哩”也可分為“哩1”“哩2”,分別對應于北京話的“了1”“了2”,其中,“哩1”是表示完成體的體標記詞,“哩2”是語氣助詞。現將北京話的“了1”與定邊話的“哩1”作比較:
A.北京話:吃飯了/吃了飯了
B.定邊話:吃飯哩/吃哩飯哩/飯吃哩
A組“吃飯了”可以有兩種理解,表示祈使語氣,或表示完成。B組“吃飯哩”只能表示祈使語氣,表示完成必須用“吃哩飯哩”或“飯吃哩”。
2.下
“下”在定邊話中有以下幾種意義。首先,“下”可以做實義動詞,表示“由高處到低處,降落,去、到”等。其次,“下”還可用在動詞后,作趨向補語和結果補語。如:
(4)女女剛睡下,說話輕些兒。
(5)你手尼能拿下這么多東西不?
再次,定邊話中的“下”還可用在動詞后或者動賓短語動詞和賓語之間,表示動作結果的生成。此時,“下”輕讀,詞匯意義消失,用作完成體標記。如:
(6)你咋這么不成材,又動下亂子哩。(動下亂子:闖禍)
3.小結
定邊話中,還可以用“結”表示完成體,使用范圍比較小。如:
(7)事情過結哩。
(8)作業做結哩再出去耍。
“結”一般只表示動作、事件的完成,而不表示狀態的變化。常用在動詞后,其后要附上語氣助詞“哩2”,使用的格式為“V+結+哩2”,如上面的例子,都表示動作的完成;或者用于動賓結構中間,使用格式為“V+結+O+尼”。
(9)“快點兒,要上課哩。”“你先走,我還莫吃結飯尼。”(尼:相當于北京話的語氣詞“呢”)
定邊話還用到一些特殊的方言詞匯“列這”“剿零”等表示完成體。
(10)趕緊把鍋洗列這(哩)漲看電視。(趕快把碗洗好再看電視。)
(11)東西都收拾剿零(哩)再走垓。(東西都收拾完再上街。)
(二)經歷體
經歷體的語法意義是表示某個事件曾經發生過,過去某個時間曾經完成過某個動作,或是發生過某種變化、存在過某種情況。其語法形式是在動詞、形容詞后加動態助詞“過”。如:
(12)我在西安上過四年學。
如果進一步強調事件在說話時已經發生,常在句末用語氣助詞“哩2”。如:
(13)妹妹才上初一,倒看過《紅樓夢》哩。(倒:已經)
經歷體的否定句用“莫+V+過(+尼)”,此時,“過”后不能用“哩2”。如:
(14)妹妹才上初一,還莫看過《紅樓夢》尼。(莫:沒有)
四、非完整體
非完整體在英語中是“imperfective aspect”。非完整體是從事件進程內部觀察得到的,反映某一事件進程中某一階段的狀態。它把整個事件分割成幾個部分,如即將實現、開始、開始并繼續、持續等,從其中某個角度觀察并加以表述(邱闖仙,2006;邢向東,2004)。定邊話的非完整體包括起始體、實現體、持續體,持續體下包括進行體。
(一)起始體
起始體表示動作、事件、狀態的開始,著眼于事件的起始階段,側重于表示動作、行為的起始或情狀變化的開始,就整個事件而言是處于起始階段并將繼續持續下去的事件。在定邊話中用“開”或“開來”作為標記。“開”是定邊話中最重要的起始體標記。如:
(15)老師咋這么快就講開(來)哩!
(16)你再不管,他們兩個就打開架哩。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開”可用在動詞、形容詞后以及動賓之間表示起始體意義,一般和體標記詞詞兼語氣詞“哩”搭配,表示進入某種動作、行為或者進入某種事態。如果“開”之前是動詞,那么這個動詞不能具有“瞬時”的語義特征,因為瞬時動詞談不上開始和持續,如例(15)中的“講”不是瞬時性的動詞。這時“開”可以用“開來”替換。“開”還可用于動賓結構中動詞和賓語之間,如例(16),“開”也不能用“開來”替換。可見,“開”的使用范圍比“開來”廣得多,據調查,“開”這一標記詞在陜北晉語和山西晉語中都是廣泛使用的。
北京話中,有一個常用的標記開始體的“起來1”,表示前面的謂詞性成分所指的狀況由沒有到開始出現并持續下去,如“笑起來、亮起來”。“開來”在北京話中與“起來1”功能接近,不過沒有“起來1”用法普遍。定邊話中最常用的是“開”,其次是“開來”,一般很少用到“起來1”。
(二)實現體
實現體的意義是指動作、事件和狀態成為現實,它的觀察對象是持續進行中的不完整事件,觀察點在事件已經開始后的某一點。由于觀察對象和觀察點的不同,形成了定邊話中與完成體和起始體相區別的實現體范疇。定邊話中主要用“上”和“的”表示。
1.上
(17)這么早就回家做上飯哩。
(18)一句話能叫人難活上好幾天。
與“上”連用的動詞大多表示持續意義。像“做上飯”這個例子,表現做飯的行為已經實現,飯還處于加熱變熱的過程當中。此時的“上”作為實現體助詞,表示行為、動作或狀態在現實中的存在。實現體和起始體不同,表現在它只著眼于事件過程內部的某一階段,即事件在開始后的某一點所處的狀態。它和完成體也是有區別的,它只著重于動作行為在事件過程內的某一階段內是否實現,而不是把事件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例如“做上飯”指做飯的行為已經實現,但結果還未生成。
定邊話與山西平遙方言都可以用“上”表示實現體。不同的是平遙方言中除了用“上”之外,還用到“給”。
2.的
(19)日子莫想到過的這種光景。
(20)賊看見老虎,往下一掉,掉的老虎身上。
上面例子中的“的”分別相當于“成”和“到”。在標記實現體這個功能上,定邊話的“的”與晉語不同,晉語的“的”只能標示持續體;而定邊話的“的”不僅可以標示持續體,還可表示實現體。
(三)持續體
持續體表示事件在發展過程中某種動作行為、狀態的持續。它表示的是某一個持續時段內動作、行為所處的狀態,這個時段可以在過去、現在和將來。定邊話主要用助詞“吱”表示持續體,用法與北京話的“著”大致相同。
1.吱
(21)聶走吱走吱不小心絆倒哩。(聶:人家,她或者他)
(22)天旋晴吱,咋一下就下開雨哩。(旋:剛剛)
(23)他們以后能一直在一達,過吱幸福的生活。
例(21)是一個連動式“V1+V1+V2”,“的”用在第一個動詞后面,表示該動詞所表動作的持續。例(22)表示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中某個狀態的持續,而例(23)則是對未然事件的預估,估計以后某段時間內這樣的事件會處在持續當中。
“著”既可以表示狀態的持續,又可以表示動作的進行,要區分的是表示狀態持續和表示動作進行的兩類“動+‘著”,因為,表示動態(動作的狀態)的兩種語法此范疇的差異是通過不同動詞的外部對立來實現的。(左思民,2008;劉寧生,1985)。本文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北京話中有一個“著”,意義表示“持續”。定邊話中的“吱”與北京話的“著”用法相同,我們認為例(24)和例(25)中的“吱”都表示持續,其中例(24)表示動態持續義,指動作的進行,例(25)表示靜態持續義,指動作結果的持續。
(24)妹妹正看吱書尼。
(25)桌子上擺吱一本書。
表持續的“吱”可用在作謂語的性質形容詞后面,表示狀態的持續。如:
(26)這水還清吱尼,還能用。
2.的
“的”用來標記實現體是定邊話體范疇的特點。定邊話中“的”還可以標記持續體,與晉語的用法相同。如:
(27)小客子擔的那個擔擔換零針碎線。(貨郎擔著擔子賣針頭線腦。)
例(27)中的“的”相當于“著”,“擔的那個擔擔”表示“擔”這個動作的持續,伴隨著其后的動作“換零針碎線”,進而成為這個動作的狀態。
再看進行體。在一個時段內持續的動作或狀態,在這個時段的某一點上也就處于正在進行之中,所以進行體和持續體有時難以區分,而且在定邊話中,持續體和進行體的標記成分都用“吱”,所以我們將進行體歸入持續體。
進行體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正處于某種狀態。進行體指示持續時間段內動作、行為所處的狀態,常使用“正+V+吱尼”或“正+A+吱(+V)尼”兩種格式表示。能用于進行體的動詞一般具有[+動作]、[+持續]的語義特征。如:
(28)我正做飯吱尼,噻停電哩。
(29)正走路吱尼,下開雨來哩。
“吱尼”可以單獨出現表進行體,一般用于對話中的答語。如:
(30)“你坐那兒想啥事吱尼?”“我想這道題咋做吱尼。”
當表示曾經發生過的事當前又在進行時,也只用“吱尼”表示進行。
(31)兀達兒又唱戲吱尼。(兀達兒:那兒)
不過,語法手段在表示體意義的時候,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在這里,離不開“正”、“又”等詞語,而“正”“又”等詞語通常被看作實詞。
五、結語
通過以上描寫可以看出,定邊話雖然在方言分區上屬于中原官話,但其體范疇及相應的體標記與北方官話和晉語都有交叉,同時也體現出北方官話和晉語都沒有的一些特點。
參考文獻:
[1]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邱闖仙.山西平遙方言的時體系統初探[D].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
學位論文,2006.
[4]孫英杰.現代漢語體系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
[5]邢向東.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6]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左思民.現代漢語的“體”概念[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7,
(2).
[8]左思民.“時體研究”課程筆記[Z].華東師范大學,2008.
[9]Comrie.Aspect[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苗麗 銀川 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 7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