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田


我有一個研究哲學的朋友,新近出版了一本書,叫做《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渾身酸軟,覺得人生在世所做的一切真的好徒勞啊。
不過,當我懷著悲悲切切的心情淡了一個定,很快就發現學者還是太單純,其實我們這個時代的精彩之處在于某種“生物多樣性”,比如,除了裝睡的,還有裝醒的、裝傻的、裝醉的、裝死的、裝HIGH的、揣著明白裝糊涂以及揣著糊涂裝明白的等等各種門派,光怪陸離,各異其趣。稻盛和夫寫過一本書指點人們如何發展自己的事業,叫做《活法》;要是在我們這兒,實事求是地說,這本書就得寫成《裝法》。
“裝腔”不是目的,最終是為了“作勢”。而《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所以,打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旗,很多人瘋狂地迷戀“作勢”,已經到了不要“做人”的程度。
在商業圈子里,最常見的裝法,是“裝HIGH”。這里我們只談“機構性裝HIGH”,至于個人則屬于生活隱私,他人無權干涉。根據時間場合的不同,裝HIGH又可以分為裝重要、裝稀缺、裝高端、裝偉大等各種技術路徑。
比如,曾經有一個走路帶風的“投行精英”特別坦誠地告誡我說:要想讓別人感到你很重要,其中一個要訣是當別人約你時間時,永遠不要一上來就答應對方你有時間。正確的做法是要回答:“這個時間我有一個重要活動,稍等我想辦法調整看看再回復你。”然后,過一小段時間再讓助理回復對方:“Mike非常重視您的事情,特別關照可以讓主辦方等一下,先調出時間來與您聊35分鐘,不過得麻煩您到我們這邊來。”你看,這就一舉具備了“賣方角色”和“主場優勢”。如果能臉不紅心不跳、做漫不經心狀提到這個活動是“在會里”或者“Gary Locke約了很久的午餐會”,則算是快速升級到裝HIGH 的2.0版本。
比如,某個定位經營“精英人脈”的公司辦酒會,明明是個品牌推廣活動,但是一定要搞出提前三個月回復邀請函、現場身份二維碼識別、限定席位限定職位限定噸位、跟每個邀請來賓悄悄說“哎呀您可是我們老板特批的”等等門檻,除此之外不能彰顯自家的“稀缺”。這屬于“裝產業”的行業領導者,把“裝HIGH”發展成了產業鏈,用成熟的“裝稀缺”模式來吸引更多立志“裝HIGH”的初級入門者。就像那個著名的寓言:聽說某個島上有寶藏,人們蜂擁前往,但最后發財的不是尋寶的,而是搖船的。與此同時,被上述這家企業的線下銷售人員野蠻營銷追得沒地兒躲沒地兒藏的某CEO悲憤地說:什么人脈,明明就是“賣人”!
又比如,受邀拜訪某前輩開辦的創業公司,會議室坐了三個小時,沒人問我作為一名目標客戶有什么需求,只聽得各位CXO發起車輪戰來說車轱轆話,中心思想就是一個:我們的資源非常高端。因為我們老大認識誰,因為我們老大太有影響力,因為誰誰誰非常支持我們,所以——我們根本不缺錢,我們也不缺客戶,我們產品還沒出來呢排隊的客戶已經多少多少了!必須承認這種介紹相當地有畫面感: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個新發現是:在創業起步時,所有的“關系”都是阻礙公司取得真正成功的“負資產”。一窮二白創業,由于經驗、資源不足,成功率很低。不過,資源豐富的人創業,往往這豐富二字就是他們最大的陷阱。特別是那種以前在某些大平臺上呼風喚雨的人,其實就是個反光鏡,但他自以為是發光體,殊不知那平臺就是個小板凳兒,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真自己單干時,板凳一抽,連上吊都夠不著繩兒。
再比如,裝HIGH派里最具迷惑性的一門叫做“裝偉大”。凡入此門,劇本如下——演員:入行挺長輩分挺高想法挺多然則沒達到自己預設的功名利祿目標值的人;風格:清高飄逸;表情:痛心疾首;語氣:掏心掏肺;臺詞:“我如果為了錢,我不會做這個事情,有的是其他讓我更輕松掙大錢的事,我就是想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或者“如果是為了我自己,我早就移民了,天天讀書曬太陽,但是我不能這么做,我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責任感?呸,你也配!騎在想掙錢掙不著的門檻上不下來,對內裝成功,對外裝偉大,真的舒服伐?
切記:裝HIGH是有副作用的——你裝得越HIGH,你的事就做得越LOW。沒有誰天生高帥富,大家都是苦出身,屌絲看屌絲,心里樂滋滋!